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播正能量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播正能量作文 篇1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洪楼广场南侧的路口,一位身披红绶带的交通文明志愿者正站在路口指挥交通。昏暗的路灯灯光映照着交通志愿者的脸。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一头黑发,浓浓的眉毛下是一副黑框眼镜,不大的眼睛却炯炯有神。
时间已经七点钟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华灯初上,汽车在马路上穿梭着,“滴滴”的`喇叭声不绝于耳。从远处看,一辆辆汽车的尾灯即像一个个红色的眼睛,又像一朵朵红花。行人正在等绿灯信号,其中有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妇,他们满头银发,苍老的脸上爬满皱纹。
“唰唰”最后两辆车开了过去,绿灯亮了。如同打开了闸门,行人们沿着斑马线快速往前拥去。这两位老夫妇落在最后,他们微微弯着腰,用有些颤抖的手扶着拐杖,正蹒跚地穿越人行道,还不时地咳嗽两声。交通文明志愿者见状,赶紧快步走上前,用双手轻轻搀扶着老爷爷的胳膊。老爷爷微笑着说:“小伙子,谢谢你,你可真是个热心人!”志愿者说:“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我帮助您是应该的。”老人听后会心一笑,周围的喇叭声消失了,所以安静了许多,“咚咚咚”,拐杖敲击着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行人们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为老人让开道路,更有一位小伙子主动上前搀扶老大娘。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
路旁的路灯将四个人的身影无声地投射到地面。老夫妇终于赶在红灯前穿过马路。夫妇俩给两位小伙子道别后,便缓缓地走向远方。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也使我明白,敬老爱幼的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种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让爱温暖人间。
传播正能量作文 篇2
超市的架子上摆着许多小塑料瓶,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饮料,很快他们就被不同的人买走,很快肚皮里的饮料就会被喝光,他们就会躺在垃圾桶里静静的等候着垃圾车的到来,或许他们会经历的更多,但是没有人会在意。
今天与往常一样,班上的同学依然闹腾,让人心烦,无意间我注意到了班上一位同学的桌子旁边,对买了塑料瓶小说也有十几个,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将他们搜罗起来的,但我也没有问。也不想管这件事情,只是觉得心烦,认为他只是无所事事,作为后面的同学,突然摆弄他的书包一个膨胀的书包立在桌子上,给人一种书包很轻的感觉。突然一个调皮的同学打开了窗户,一阵冰冷的寒风咆哮着席卷了整个教室,那个膨胀的书包掉到了地上,同学们捡起来拍拍他的灰尘,看到我疑惑的.神情,笑着解释到这里面装的都是塑料瓶,我一个白眼给他,只觉得他们俩有病。
中午吃完饭,一位老爷爷拖着一个袋子蹒跚地走进了教室,袋子里装满了塑料瓶,当他看到同学桌子下的瓶子时,如同看到了宝藏,他走过去一个个的捡起来,那些塑料瓶都被他收入囊中,他真是上了年纪,头发花白,皱纹布满脸上,腿脚也不方便,甚至他在捡瓶子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他的手在不停的颤抖,这不是他第1次中午到教室里捡瓶子了,他每天中午都回来,不只是我们的教室,但没有人注意到,大家各忙各的,没有人会在意,就像小塑料瓶一样,没有人会在意老人,向同学们诉说自己的感谢,同学们都笑嘻嘻的心里乐开了花,原来他收集瓶子的原因就是这个吗?一个瓶子能值多少钱呢?老人整日为他奔波又是为了什么?想起上午的言行,我不由得十分愧疚。
那班上那几个不起眼的同学,除了捣蛋,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收集如此多的瓶子,竟然是为了一个每日以我们身边匆匆路过的老人,我的心被震撼了,对他们充满敬意,对同学也对老人,我不禁的想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原来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小塑料瓶也能传递温暖,一件小事也让我看到了世界。
扔进垃圾桶的塑料瓶又会被人捡去,为了那仅有的一点回报,也可能只是赠予别人,使与对方的那种喜悦的表情世界,处处洋溢着温暖与美好,一个不起眼的小塑料瓶也是会传递美好的,我们在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候,也要向世界传输自己的正能量。
世界上有许多不起眼的人正在为他们的岗位上付出着,比如清洁工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战士们,又或许是更高层次的科技人员他们都在无私的奉献着,鲜为人知的他们在为自己的国家的强大作出着应有的贡献,我们不也应该如此吗?
传播正能量作文 篇3
同志们:
关于我们的党课,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可以跟大家讲点什么呢?我想,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口号、教条,我们听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倒是那些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感人故事或许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洗礼我们的灵魂。所以,今天的党课,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故事。他,一位普通的老人,但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靠拾荒资助了上百个贫困学生,年届九十仍不间断。他叫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不能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没有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这份爱心,这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