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需要安抚物?

时间:2023-09-03 18:15:48 生活 我要投稿

  每个宝宝的安抚物不相同,有的喜欢购买的安抚巾,有的喜欢毛绒玩具,有的喜欢自己一直盖的小毯子小被子,有的喜欢妈妈的睡衣。

孩子为什么需要安抚物?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妈妈留言给我说,她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喜欢抱着计算器睡觉,而这个孩子已经被坚定为天才儿童。看来安抚物选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啊。

  而安抚物最开始是如何被宝宝接受的呢?一般说来,都是恰好宝宝在入睡的时候,手边有那么一件东西被她抓到了,这个感觉非常柔软,这样子宝宝就和这个安抚物建立了联系。

  所以如果妈妈们想让宝宝接受安抚物的话,可以把合适的安抚物睡觉时放在他的旁边,慢慢他就会爱上这个安抚物。

  我家二妞是在5个月时喜欢上她的小兔子安抚巾的。我只是在她4个多月的时候把安抚巾放在了她的小床上。她5个月左右的一次午睡,我偶然翻看视频,惊讶的发现她翻身去找安抚巾抱着睡。

  孩子为什么需要安抚物

  对安抚物这个现象进行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他把安抚物称为“过渡性客体”。安抚物代表了婴儿从一种与妈妈融为一体的融合状态,向一种与外在的和分离的妈妈关联状态的过渡。

  敲黑板划重点:安抚物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健康成长的标志。

  有些婴儿会将妈妈的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过渡性客体,比如妈妈的头发,妈妈的胳膊等。有的婴儿恰好找到了他们自己中意的安抚物,就会将安抚物作为过渡性客体。

  婴儿心里会有一个内部版本的妈妈,安抚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个内部版本妈妈的物化,这个外在表现为安抚物的内在妈妈是可以帮助婴儿度过分离期或者安抚婴儿的情绪的。

  记得有一位妈妈和我说过,她宝宝喜欢妈妈的一条睡裤。有一天妈妈不在,宝宝哭闹,爸爸突然灵机一动,把那条睡裤拿出来给宝宝。宝宝见到睡裤立马两眼放光,就好像是吸毒的人见到毒品了(妈妈的原话)。立马就停止了哭泣。

  睡眠也是和妈妈的一种分离。道理很简单,闭上眼睛就见不到妈妈了。对于有安抚物的宝宝,安抚物在宝宝的轻松入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家二妞每次困了,都先去找她的兔子安抚巾。有意思的是,每次她看到我看宝宝入睡的视频时,都会凑过来问:宝宝有兔子吗?我说:有啊。她就“哦”一声,放心了。每次看到她抱着安抚物的安心而幸福的样子,我都无比宽心。

  欧美各种绘本的小主人公在睡觉和玩耍时都会抱着一个小玩具,这个小玩具就是他们的安抚物。也有些绘本里面,孩子都是带着他们的安抚物上幼儿园的。

  安抚物是否需要戒

  有时候我会问妈妈们,为什么想给孩子戒安抚物。大部分的回答是,很大了还要抱着个兔子/毯子睡觉,不是很怪吗?

  大部分的妈妈认为这个行为有点怪异。但是这个行为对别人有伤害吗?有违法社会道德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担心只不过是看起来不爽而已。睡觉这么私密的事情,就算抱着毯子睡觉,也没人知道不是。所以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戒不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

  接下来我们说如果我们强行戒掉了孩子的安抚物会发生什么问题。

  温尼科特在他书里谈到了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总是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三岁时,妈妈强行拿走了这块破布,她虽然不吃拇指了,但是睡前要强迫性的咬指甲,以及强迫性的阅读。

  到她11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她想起了那块羊毛布,布的式样,还有对她的爱,咬指甲的事才平息。

  如果作为内在妈妈的安抚物在不恰当的时候消失了,孩子就会寻找新的过渡性客体,像那个小女孩出现的咬指甲和强迫性阅读。

  安抚物之所以叫过渡性客体,意味着,它们在一定的阶段会淡出孩子的生活。安抚物只是孩子的第一个游戏对象。当孩子渐渐长大,拥有了更多的游戏,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作为第一个游戏对象的安抚物,自然会慢慢淡出孩子的生活。

  这事情有点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在婴儿期,孩子会无比依恋母亲,喜欢和母亲游戏。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喜欢和同龄小伙伴玩耍。到了青春期,上了大学,结婚后,对母亲的那种婴儿式的依恋基本消失了。

  总结就是,安抚物不需要戒。

  为什么我们害怕孩子戒不掉安抚物

  很多妈妈是看到孩子对安抚物的强烈依恋会有不安的感觉,总担心这个是“瘾”,很难戒掉。而且,这个“瘾”是我们正常成人不会有的“瘾”。“瘾”这个字总是让人联系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打游戏,比如吸毒,比如赌博。

  如果孩子有学习瘾,读书瘾。我相信你不会太担心。再次强调:安抚物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健康成长的标志。对安抚物的瘾不是黄赌毒,无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