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有一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却变得可以理解和忍受,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现在分享什么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什么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1
超控制心理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以至于控制失效或失败;失控制心理是指无法控制,控制的对象超出了活动范围,只能任其发展消失。
心理控制主要通过瓦解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使个体彻底改变对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的看法,灌输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个体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体,成为这个组织的工具。
在心理学中,超控制和失控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的两种应对方式。
超控制(overcontrol)是指个体倾向于过度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想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错误。超控制的人通常表现出自我批评、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等特征,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标准设置得非常高,并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约束。虽然超控制可以帮助个体避免风险,但它也可能导致个体缺乏灵活性和自由度,甚至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失控制(undercontrol)是指个体倾向于过度表达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失控制的人通常表现出冲动、易怒、冒险和自我放纵等特征,他们可能会冲动地做出决定,或者过度依赖外部刺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失控制可能会导致个体在生活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和问题,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什么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2
一、控制错觉
玩飞行棋或大富翁游戏掷骰子时,大家可能都有这个感觉,如果我们想要掷出一个小一点的数字,我们的动作就会比较轻柔;想要大一点的数字,动作就会比较重。
我们不是赌神,动作自然不会影响骰子的结果,可我们明明知道这一点,就是下意识地想要去控制结果。
为了控制某个不可控的因素,人们总是想给自己“加戏”,比如等电梯时狂按按钮,好像这样就能更快一点;打游戏时猛击键盘,好像这样更能提高力度。
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控制错觉”,即,人们倾向于把外面世界看成是有组织的、有序的、可控的,然后高估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就算你的理性知道这不可能,你仍然会下意识地这么做。
这种倾向有多强烈呢?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出售彩票,其中一组可以自行选择彩票号码(类似体彩福彩),而另一组则不可以(类似即开型彩票),结果彩票可接受的售价,前者是后者的近五倍,也就是说,人们认为自己选出的号码,中奖概率会高出近四倍。
那么,这个心理现象什么时候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呢?这就取决于你的理解有多深,下面这条题目来自公务员考试,试着做做看:
根据前面给出的定义,下列哪项完全属于“控制错觉”——
A.甲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希望能顺利通过高考 B.乙认为买彩票中奖几率太低了,努力工作才是真 C.李某在判断两条路的交易时倾向于将其规律化为几十度的直角 D.某男为了追求喜欢的女孩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二、一定得做点什么吧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完全无法改变结果的努力,比如前面说到的掷骰子、买彩票、坐电梯时按钮、游戏时敲击键盘的力度,就是纯粹的“控制错觉”,——道理都理解,就是下意识地这么做而已。
所以上一题的答案是C。
上海有很多路是75、120度的拐角,初来上海时,我下意识的认为这些都是直角,常常在拐了两个弯后发现,咦,这不是我刚刚来过的地方吗,魔都结界啊。
但另外有一类非典型的“控制错觉”,就没有定义那么简单。
像考试、比赛、应聘、商业决策等等活动中,努力固然是最重要的,可运气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往往是你努力到某个“临界值”后,再努力下去,对结果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无效。
可问题在于,你无法定量的分析,在具体某项活动中,努力的因素占多大比例,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会陷入“再怎么努力也无效”的境地。
此时,很多人同样会陷入“控制错觉”,这就不是下意识的反应,而是有一种貌似理性实则盲目的行动,还需要不断地“灌鸡汤”、“打鸡血”。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商学院的教授Mark Fenton-O’Creevy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股票交易员是一种容易产生“控制错觉”的典型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虽然交易权在你手上,但结果中,运气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每个人都想“战胜运气”,这就跟前面掷骰子的心理一样。
第二、巨大的压力下,交易员需要通过某些方式去排解压力,读书学习交流、求神拜佛抽签许愿,而交易本身也是一种“解压”方法
第三、大部分交易员都会把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而短期目标看上去更可控一些。
正是这三个特点,让个人投资者很容易产生“控制错觉”:当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时,投资者心理很容易失衡,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就产生了“控制错觉”:“一定得做点什么吧,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其结果就是“频繁交易”:听到消息就立刻买入,买入之后不涨就急着要卖。
不难看出,后一种非典型的“控制错觉”,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三、为什么我们经常徒劳地努力着?
我上周写的《为什么“996加班”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主流选择?》,很多评论都提出了“焦虑式加班”、“控制型加班”,这些加班都就老板对员工工作的过度介入,正是典型的'“控制错觉”导致的加班。
加班中有很大的一类是“开会”和“汇报”这一类沟通行动,一开始,会议室和老板的日程安排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内,可每天老板要么有突发情况,要么上一个会拖了下来,导致日程表上的会议、汇报一个个被顺延,出现“只增加工作时间,不增加工作成果”的低效加班。
为什么每一个会,老板都要参加呢?为什么每一件事,老板都要听汇报呢?
明白“控制错觉”的原理,就很好理解了,通常源于老板和高层们对工作进展的焦虑:他们时时感到,自己再不管,工作就要失控了。所以他们的日程表上挤满了各种会议、出差、电话、汇报,除了让员工频繁的汇报与等候汇报、开会与等待开会之外,还包括:
为了效率,直接告诉员工该怎么做;
否定员工的工作结果,而且没有把理由说清楚;
工作目标朝令夕改……
很多管理者都是高效率人士,在初进职场时,通过自律、高效地利用时间,赢得了这一阶段的成功,也养成了他们一定要“控制一切”的习惯。
他们的成功,固然有一部分源自“对工作的控制”,但更多仅仅因为“控制感”增强了信心,让他们能更专注地投入——而后者对于团队管理是无效的,管理者的“控制感”恰恰剥夺了团队成员对工作的“控制感”,最终陷入无效的加班与忙碌。
想要摆脱“控制错觉”,管理者需要克制过度指导下属的冲动,尊重员工的看法,让工作成为员工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你的。
同时要让日程表多一些空闲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培养更长远更全局的思维状态,这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不过,控制错觉的另一种常见心理与“盲目行动”的心态刚好相反,恰恰是对大概率出现的危机,毫无反应。
【什么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相关文章:
利用心理学控制女人叫什么03-03
被附体控制身体和意识03-03
心理学教你控制女性03-20
怎样控制女人心理学03-03
精神控制妹子03-03
如何控制妹子03-06
如何控制女人的心03-01
控制梦境危险吗03-03
小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心理健康教案12-06
儿童减肥重在控制增重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