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外家庭鼓励独立教育

时间:2023-12-31 18:45:12 阅读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哪些国外家庭鼓励独立教育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

  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