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

时间:2023-08-06 06:09:56 育儿 我要投稿

  答案明显不是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1

  一、不打就是不成才

  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就跟小怪兽一样,天生就有野性,并没有任何的规矩,通过暴力的方式,可以很快地帮孩子建立规矩。

  我朋友小智家孩子,学习使用马桶上厕所,她教了一年都没有效果,最后打了三次,孩子就学会了。

  我还有一个朋友大熊,他家孩子只要见到玩具就想买,不买就撒泼打滚,躺在地上不起来,他是好说歹说,各种方式都用过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打了两次之后,他儿子再也没有这个毛病了。

  我还有一个朋友小梅,她儿子喜欢玩电子游戏,逮到时间就玩,基本上不会停的,她发现苦口婆心根本就没有用,于是便改为“女子单打”的教育方式,很快他儿子就不在他面前玩游戏了。

  他们不约而同地跟我分享他们的育儿观:一时打娃一时爽,一直打娃一直爽,真的是又快又有效。

  用打的方式,可以让很多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迅速就解决了,真的是居家旅行、工作聚会的必备育儿方法。

image.png  

  二、有副作用吗?

  既然我们把“打孩子”当做特效药,大家就要关注这款药的“副作用”是什么,因为凡是见效快的东西,往往都有副作用。

  打孩子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回忆一下,被父母打的时候,我们心里的那份恐惧、愤怒,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都会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未来这些过往,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心理因素。

  最亲近的人,都可以对自己拳脚相加,对孩子来讲心灵创伤非常大,只是家长没意识到罢了。

  其次,是对孩子的示范意义。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巨大的示范意义,前段时间我和我妈带孩子出行,等车的功夫,有个司机按了一下喇叭,把我女儿吓哭了。

  我当时一冲动,问司机“是不是想死?”,然后吼他下车,后来我叫的车子来了,我们就走了,司机也没敢还嘴。

  回家之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老婆,她不但没有表扬我,还把我训了一顿。

  她提醒我:孩子会跟大人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大吼大叫骂人,甚至还想动武,是非常坏的示范,孩子都会学过去的!

  同样的道理,家长用打骂的教育方法,就是在给孩子示范,如果碰上问题不好解决,就可以用语言或者身体的'暴力。

  最后,是破坏孩子的自律。

  自律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孩子的事情,家长介入的太多,甚至大打出手,看上去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孩子私底下可能会变本加厉。

  比如说玩游戏这件事情,小梅的儿子在她面前,绝对不会玩游戏,只要小梅不在身边,就能玩到天昏暗地。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在“打游击”。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校友,高中时候被管得太严,大学的时候终于没有人管了,天天打游戏,荒废了学业,后来被学校劝退了。

  说到底,这个校友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讲,源于家长的教育问题。

  所以孩子被打,未必能成才,所谓的“不打不成才”的理论,实际上是家长没有教育方法,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三、不打怎么办?

  是不是不用打骂的方法,孩子就教育不好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又不是奴隶,哪有喜欢被打骂的呢?

  我践行了如下三个方面,孩子的管教上越来越给力。

  1、拿孩子当大人

  首先,从心态上面要拿孩子当大人,而不是当成一个附属品。

  很多的家长有一个习惯,就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小动物一般的存在。

  只有打狗的时候,才不用管旁边有没有人(有的人对自己的宠物也不会不给面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把孩子当大人,是不该当众批评的。

  我女儿有情绪哭闹的时候,我都是把她带到小房间,跟她很平静地说话,等她的情绪平息下来,再跟她谈心。

  很多人觉得——孩子才两岁,能听懂个啥?

  千万不要这么想,孩子可能还不太会表达,但是我们讲的事情,她都能听进去。

  我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我女儿就很少哭闹,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切忌在公共场合打骂孩子,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留下心理阴影。

  有些朋友有疑问:孩子在商场撒泼打滚怎么办?

  大人还拎不动一个孩子吗?拎到安静的角落,看着他撒泼打滚就好了,孩子很会察言观色的,一看无利可图,自然就安静了,打骂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2、引导代替命令

  除了思想上拿孩子当大人看以外,行为上也要拿孩子当大人去对待。

  很多家长喜欢用命令的方式,喜欢说“不”系列的语言——不要乱丢玩具、不要打弟弟妹妹、不要乱扔食物。

  孩子是听不太懂“不”这个词的,他们只能听懂字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与其告诉他不要做什么,还不如告诉他要做什么,效果会更好。

  但是单纯告诉孩子要做什么,又变成了命令式的沟通方法。

  比如,你赶紧去刷牙、赶紧睡觉、赶紧写作业。

  毁掉一个人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命令他。

  本来孩子是想要学习的,我们命令他去学习,他马上就没兴趣了。

  所以家长要学着用引导式的语句,最初的时候,是让孩子做选择题——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收拾玩具?

  再后来,等到孩子成熟一点,要做问答题——要让牙齿保持干净,我们有什么方法呢?想要不迟到,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会发现,用“命令式”的方法,是在管理孩子的行为,用“引导式”的方法,是在调整孩子的思维,两者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3、让孩子多做事

  除了思想上把孩子当大人看待,行为上去引导孩子,更重要的,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事,并且为之负责。

  我们家孩子从会走开始,就自己扔换下来的尿包,我妈说:孩子这么小,会什么呀?

  实际上是我们杞人忧天了,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自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越是让孩子帮忙做事,越能培养他的责任心。

  相反的,家长如果什么事都包办,对孩子来讲,反而是一件坏事,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削弱了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带愚儿下楼玩的时候,有别的小朋友来愚儿的玩具,我都只是看看,不去干预,只要不涉及到人身伤害,我都会让她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哪怕家长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护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这些问题,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2

  不打不成材?打骂孩子需摒弃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一般严厉的爸爸都会责骂孩子。即使是一些脾气好的父亲,也会有冲动的时候,而冲动的后果就是会动手。虽然打骂孩子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惩罚不等于责骂。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信奉着不打不成才的训诫,由于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就会被家长看做是私有财产,一场你打骂孩子也会变成家庭私事,让其他人无法插手。即使有时候有人加以职责,家长们也会理直气壮的说这是对孩子父母。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严格也就成为打骂的代名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骂孩子的确会对他们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此之后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真心实意改过。孩子往往只不过是屈服在父母的责骂之下,被迫改正。这样的改正只解决了表面的现象,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当有一天责骂让孩子变得麻木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制约的作用,这些问题就又会暴露出来了。

  曾经就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某父的儿子将别人打残废了,但当父亲在少管所看见儿子的时候还是不相信,在自己面前乖得不行的儿子居然会打架。但是儿子的同学却对此表示理解,因为在他们眼里儿子就是一个小霸王。为什么同样的孩子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呢?

  原来,儿子小时候就特别调皮喜欢跟别人打架,每次父亲知道后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他。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暴君,但是却无法和父亲对抗,于是只能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从而酿出了悲剧。

  我们可以看出“乖”孩子不一定是真正的乖,父母严格的要求孩子是希望孩子变好。在他们的眼里,孩子之所以不改正,是因为打骂的力度不够。甚至会越打越重,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在严格要求孩子之前,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样的`严格才是真正的严格。

image.png  

  不打不成材使孩子形成害怕挫折、胆小的性格!

  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让我们的孩子都快乐健康的成长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