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报那么多兴趣班,留点儿时间给孩子发呆吧!

时间:2023-10-12 08:50:16 育儿 我要投稿

  原因一

别报那么多兴趣班,留点儿时间给孩子发呆吧!

  上学的日子里,每天傍晚我都开车带着妹妹去接姐姐放学,单程约半个小时。

  这段时间小诺坐在后座的安全座椅里,听故事机或车载音乐,或者跟我闲聊说学校里的事。

  有一回她坐在我身后,很安静,我边开车边走神,突然想起小诺有好一阵子没声音了,难道是睡着了?

  我瞟了一眼车内后视镜,发现孩子侧着头,睁大眼睛看着窗外,表情是少见的严肃。我没有打扰她。

  过了两个路口后,她还是保持那个姿势,一动不动。

  我终于忍不住好奇,问道:“你在想什么呢?”

  小诺动了动,有点害羞地笑着说:“我在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更好奇了:“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呢?”

  “就是公主和魔法什么的。”

  我很吃惊,没想到她一脸严肃,想的却是她最喜欢的公主和魔法。

  接着她给我描述了一番:

  “我想我在很远的国家里,是一个有魔法的公主,我的名字叫做蒂莎,我还有一个妹妹,她叫乐莎,我们天天一起学习魔法。学魔法是要念咒语的,我们的老师可凶了,有一天我和妹妹都迟到了,老师批评我们,让我们变出一只大象来,可是我们的魔法不够。”

  没想到孩子能想象出这么丰富的内容来,我意识到不该打扰她,便简单地附和几句,不再说话,由着她继续发呆。

  原因二

  家有二胎,没老人帮忙的我忙不过来,因此对姐妹俩时常照顾不周。

  我很希望能有时间陪小诺搭积木、读绘本、玩各种益智游戏,然而,孩子多数时候一个人自言自语地玩玩具,自说自话、连蒙带猜地读那些妈妈给讲过一遍的故事书。

  每个孩子在妈妈眼中都天赋异禀,天纵奇才。我就时常惊叹于小诺的各种表现,唯心地认为孩子绘画、音乐、诗歌、舞蹈......简直样样有天赋,哪一方面都该被好好培养,可惜分身乏术。

  我认识不少“鸡血”妈妈,每天给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

  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各种特长,琴、棋、书、画之外,还有游泳、足球、跆拳道等,外语当然也必学。上了小学还要加阅读写作和奥数。

  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都有安排,周末跟赶场一样,寒暑假还要额外报假期班,妈妈带着孩子连轴转。

  任何一个特长,要学好都不只是上上课就行,课后还得做许多练习。

  不能说这些孩子都是被逼的,有些孩子就很乐意去上兴趣班。

  比如朋友家一年级的儿子,学什么都兴趣盎然,围棋、游泳、足球、架子鼓,样样都嚷着要继续学。

  朋友对此有些迷茫和纠结,一边儿想让孩子多些快乐时光,一边又希望孩子能多些技能傍身。

  人们的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入,比如学习知识、获得信息等等;另一类是输出,比如发表意见、创作、发明等等。

  输入(比如孩子的学习)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安排孩子8点学英语,10点学弹琴。

  输出过程,是一种发散性的、自由的思维活动,需要酝酿和顿悟,有时需要一些偶然的因素做引子。它也不那么遵循原则和规律,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计划完成。

  牛顿偶然被树上的苹果砸到脑袋,顿悟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如果牛顿整天都忙着学习,没有时间发呆和思考,估计万有引力还要过很多年才会被发现。

  有时间“发呆”的孩子,才更有创造性!

  原因三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暑假里每天都要去放牛。放牛怎么放呢?就是把水牛牵出去吃草,吃饱了再牵回牛棚里。牛的肚子大,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吃饱。

  那时农民都不外出,村里的荒地极少。我们得牵着牛在田埂上、水沟边吃草,时刻盯紧水牛,防止它偷吃身旁的水稻。

  为了草足够牛吃,同行的小伙伴之间会间隔一定的距离,聊天不太方便。

  行动不自由,甚至连眼睛也不自由,没法聊天,因此放牛是件相当无聊的事,只能让思想天马行空。

  记得那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我只能感受到自己身体和心理,感受不到别人?

  这个问题我曾思考过挺长时间,我曾假设我超越了自己,想象我能感受到他人,或假设有一位“神”能够感受到所有人的身体和心理,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有一次看家门口的蚂蚁搬家,突发奇想:如果有外星人从很高的地方看人类,就像我们看蚂蚁一样,他们会发现我们有各种分工,看见小“蚂蚁”集中到一起听“大蚂蚁”上课。

  我们坐车,在外星人的眼里就是“蚂蚁”进了一个盒子,然后盒子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他们会不会觉得挺神奇,就好像我们惊叹于蜂巢的结构?

  我不知道童年里这些闲极无聊的思考,算不算是一种哲学上的探索。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些思考没有什么作用,但我至今记忆深刻。

  那些放牛的场景以及内心的迷茫,想象外星人看蚂蚁时的投入和专注,都清晰如昨。

  原因四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无聊,认为孩子什么也不干就是在浪费时间,总想把孩子的分分秒秒都安排满,让他时刻都在学习,恨不得孩子做梦都梦见和老外用英语对话。

  殊不知,让孩子适当感觉无聊,学会发呆,会让孩子更有创造性,身心也更健康。

  桑迪.曼恩博士(Dr. Sandi Mann)在《无聊的价值》一书中指出:

  “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活动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后果是,现在的小孩不知道怎么靠自己创造刺激,只被动接受外头的刺激与娱乐。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过得多彩多姿,那就有必要拥抱无聊,让无聊重回生活当中,否则他们长大后会面临某些长期后果。”

  东安格利亚大学教育暨终生学习中心资深研究员泰瑞莎.贝顿(Teresa Belton)想探究无聊的影响,访问多位作家、艺术家与科学家。在20xx年发表研究成果,呼吁家长容许孩子无聊,以便发展创造力。

  她举例说,名演员作家梅拉.沙尔(Meera Syal)(创作有《奇异博士》等)当年正是出于无聊,才开始以诗与故事写日记,那是沙尔最早的写作经验。

  孩童该有时间站在一边观察世界,感到无聊,暂时“停机”,从而学习如何自得其乐,不得不发挥创意解闷。

  20xx年,评论家爱德华.科里耶(EdwardCollier)在《卫报》刊出发人深省的文章,认为“无聊”如同一个契机,让小孩能以书写、作诗与作曲等方式消磨时间,依靠自己,不求助于外。

  三位美国重量级教育学者合著新书《负荷过重还是准备不足:创造更强大的学校,教出健康成功的孩子》,在书中指出:现代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间接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他们反复强调:每个孩子、每天都需要“放空时间”(downtime)。

  他们将“放空时间”定义为“不专注于任何课业或游戏活动的时间”,“什么事都不做”,让脑袋放空。

  他们鼓励学校敦促家长,在家规定孩子准时上床睡觉。在学校里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放空,如果看见家里的青少年趴在桌上睡着、或开始发呆,不要责怪他们。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孩子其实是很累的。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听听音乐,也许是一个打发时间最健康的方式。

  原因五

  那是不是不能给孩子报兴趣班呢?当然不是!

  教育孩子,一定要抛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思维方式,凡事讲究一个度,适度,才是最高标准。

  帮助孩子规划他的课余时间,有效加以利用,当然是很好的事。父母适度参与,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但一定不要给孩子安排得太满,太累。要给孩子留出一些时间,让他自由支配,发呆也好,胡闹也罢。

  孩子发呆的时间,就好比国画里的“留白”一样,似乎什么也没有画,但是必不可少。

  不可否认,“鸡血”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更加自信。

  而懂得让孩子适当“发呆”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富有创造性,更快乐也更健康。

  一辈子那么长,请允许孩子发个呆!

【别报那么多兴趣班,留点儿时间给孩子发呆吧!】相关文章:

你给孩子报兴趣班了吗09-01

很多父母不知道报那么多的兴趣班,会成为孩子的噩梦08-30

请给孩子留点时间08-22

给孩子报兴趣班常犯的四个错误09-27

培养孩子兴趣特长 别盲目 别贪多08-26

培养孩子兴趣特长 别盲目 别贪多(优秀)08-29

暑假综合症 家长要给孩子报兴趣班吗09-04

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兴趣08-31

小心兴趣班认孩子没了兴趣09-24

挑选兴趣班要尊重孩子兴趣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