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已经4岁了,他还有一个让妈妈特别头疼的“坏”习惯——对妈妈的一套旧睡衣特别着迷。只要在家,就会时不时拿着这套睡衣闻一闻,看电视的时候则会把睡衣抱着手里。睡觉的时候当然更不用说,要紧紧地搂着这套睡衣才能睡得安稳。如果爸妈带他出去旅游,别的什么玩具都可以不带,这套睡衣必须带。拿不到睡衣,嘟嘟就会大哭大闹。
他甚至要求把睡衣带去幼儿园,奶奶说睡衣带去幼儿园万一丢了就麻烦了。他才依依不舍的放下。
最让人头疼的,是这套睡衣他也不让洗。睡衣被抱得又脏又旧又臭又皱,不管怎么说,他也不同意洗。
有一次奶奶实在看不过去了,趁他去上幼儿园,悄悄地帮他把睡衣洗得干干净净,叠放在小床上。
晚上回到家他拿到睡衣就开始狂哭,说不是自己的衣服,怎么哄都没效果。哭了足足一个小时,妈妈给了他另一套正在穿的睡衣,他才逐渐安静下来。以后不管睡衣多脏,大家都不敢碰。
这个状况从嘟嘟1岁多就开始了,曾经嘟嘟妈吗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好,眼看嘟嘟都4岁多了,居然还对这套睡衣特别着迷,嘟嘟妈妈不仅有点着急。再这样发展下去,嘟嘟会不会变成恋物癖?以后专门收集睡衣?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有类似嘟嘟的症状,会对某一样特定的物品表现出过分的亲热和依恋。
有些孩子依恋的是妈妈的乳房,每天要摸着乳房入睡,有些孩子则会对妈妈的耳朵、下巴着迷;有些孩子对妈妈的身体不感兴趣,但是他们会对某一样物品表现出特别的依恋。妈妈的睡衣、玩过的玩具娃娃,安抚奶嘴、用过的枕头,被子等都是他们痴迷的对象。
很多妈妈在孩子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与嘟嘟妈妈一样,认为孩子这样的行为是恋物癖,还担心是不是有偏执症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与大人的恋物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用心理学的名词来称呼,这个孩子特别依恋的物品我们称呼他为“过渡性客体”。
这个被孩子特别依恋的物品不再是它原先的功能,而是对孩子充满情感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孩子眼里,乳房不是乳房,睡衣不是睡衣,玩具也不是玩具,而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
当孩子有这个举动时,也是意味着孩子从内心意识到自己与妈妈不再是一体的了。
孩子出生后,最初是完全依赖妈妈的,他们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妈妈高兴孩子也高兴,妈妈忧伤孩子也忧伤。
随着孩子一点一点的长大,尤其是当孩子能够站立、行走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上也开始要求离开妈妈走向独立。
但一方面他们有独立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害怕陌生的环境,这时孩子就需要一个中间地带来缓解冲突。这个中间地带不是真正的妈妈,同时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当孩子处于新的环境中,面对内心的冲突时,这个中间地带的就能陪伴他,给他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去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孩子依恋的特定物品对他心灵上的安慰和支持。
这是婴幼儿时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现之一,就是能满足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所以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孩子依恋的物品,大多数相对柔软、温暖的物品。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因为孩子是用它进行过渡的,我们知道小宝宝以前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当他逐步意识到妈妈和自己是不同的两个客体,妈妈不受自己意志控制时。孩子就需要过渡客体来满足他的控制欲。
所以小宝宝对自己的依赖物要求特别大。他觉得对这个依赖物,自己有全部的支配权,想要就随时能要,它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对依赖物好的时候,它要在。对它不好,拉扯、摔倒、狠命抓的时候,它也对自己不离不弃。这样的感觉都是孩子本能的爱与恨,其中掺杂了部分孩子对爸妈的情感投注。但是也是孩子与世界接触的一个新开始。
当依赖物完全听从指挥的时候,孩子内心就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客体。他对世界也就更有安全感了。这是孩子用积极方式走向独立的表现。
正因为有“稳定”的需要,所以这个依恋物是不能改变的。它脏了、臭了、旧了、烂了,都必须固定保持这个样子。除了孩子自己可以去撕咬、敲打、爱抚,其他人都不能去碰触,更不能不经允许去改变它的样子。因为孩子要对它保持百分百的主导权。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绝对不允许大人清洗他的依恋物的原因(身体除外)。也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依恋物,更不要嫌弃它。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孩子对某个物品的特别依恋不是恋物癖,而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一部分。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它丢了,孩子内心就有一部分找不到了,孩子自然会非常难过和焦虑,甚至会睡不着觉。
而孩子通过依恋物逐渐建立起安全感、稳定性后,孩子慢慢的、自然的就会放下对这个依恋物的需求,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了。
对于依恋物依恋时间的长短每个孩子的表现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与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数孩子是不会对这些替代性的安全物产生依恋心理的,长大后自然对婴幼儿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转移,而不再强烈需求。
所以有的孩子依恋时间比较短,有的孩子则可能维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正常的。
也有妈妈可能会发现,孩子好像不需要依恋物。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妈妈或其他照管人经常在身边,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一种是孩子用其他方法来安慰自己,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抚奶嘴等。
也有妈妈担心,孩子有了依恋物,有了妈妈的替代品,孩子会不会就跟妈妈不亲了?答案是不会。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个依恋物是中间过渡,孩子知道依恋物不是妈妈,所以依恋物取代不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现,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表现,所以我们要转变态度,对待孩子那些执着的依恋物。
首先要认可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会把这种行为当成不好的习惯,会把东西扔掉或藏起来强迫孩子改掉。这样会让孩子心灵受伤。在孩子心里,他认为依恋的对象和自己是一体的,这个物品能带给他安全感。如果父母强迫纠正,就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妈妈可以通过与孩子游戏互动或身体接触,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也能减轻孩子对特定物品的关注。
经常无条件地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对于孩子的依恋,爸爸妈妈一定要耐心地处理。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这种影响值得深思。惩罚或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可能会令孩子养成其他更不好的习惯。
一般来说,这种恋物的行为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慢慢消失,如果孩子到了五六岁还有这种行为,妈妈就要反省,孩子与父母是否很好地形成了依恋关系。
【孩子恋物,家长要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太粗心家长要怎么办10-04
帮助孩子走出恋物怪圈08-27
孩子早恋要怎么办08-31
孩子“怕生”要怎么办09-08
孩子溺水了要怎么办09-10
孩子厌食要怎么办09-29
要戒掉孩子的依恋物吗10-17
孩子吃饭慢要怎么办09-05
孩子要手机父母怎么办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