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孩子是爸爸和妈妈爱的结晶,那肯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参与。爸爸的陪伴,影响着孩子早期各项能力的发展。
美国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爸爸在孩子人生的早期,花很多时间与孩子玩耍、给孩子朗读、带孩子出去撒野,这样的孩子入学之后很少会出现行为障碍的问题,并且到了青春期也很少会误入歧途。
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影响显著。一个针对贫穷家庭的早产儿的跟踪调查显示,婴儿期得到父亲更多照顾和陪伴的孩子的IQ水平普遍更高。
每当爸爸妈妈领着孩子一起出去玩时,孩子的总是欢呼雀跃的,因为在他心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才是满足内心需求的。
爸爸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
脑子是个很好的东西,人和人的差别之一就在于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差别。很多人爱思考,会思考,不是一味地蛮干,就比别人做起事来更事半功倍。有的人更富有创造力,那么在工作中就会成为很难被取代的人才。
而思考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习惯。
经常跟涵同学聊天时,会发现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她竟然懂得了很多,而那些东西,都不是我会教给她的。比如她会说:“妈妈,月亮白天也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妈妈,如果这个电表的灯变成红色的,就表示快没电了。”、“妈妈,水和油都会变成气。”
……
每当我问她,谁告诉你这些的?她会自豪地说:“我爸爸!”,或者“我自己观察到的!”
但这些自然科学的常识,我跟她平时的谈话中是几乎不会涉及的,除非她问我。可她跟爸爸在一起时就不一样了。通常我们外出时,都是爸爸抱着她,而她问爸爸的问题和问我的绝对不一样。
于是我发现,我和她爸爸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在共同影响着她,而她也在选择性地接收着我们的不同,比如她的某些思维能力在我看来比我都要好。
爸爸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影响
交谈是词汇成长的花园,但不同家庭中的交谈状况差异非常大。
《朗读手册》里面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项持续很多年的跟踪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词汇量很低,虽然所有的父母跟孩子几乎都说一样的话,但涉及到的词汇是不同的,而单词量构造了不同的大脑,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智商。研究结束时,福利家庭的孩子和专业家庭孩子的智商分别是79和117。
同样,男人和女人日常交流时所说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教涵涵数学时,我跟他爸爸不仅方式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
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我娃说的这么清晰,为啥很多人都听不懂他说啥?是的!妈妈最了解孩子的语言特点和情况,所以听的比较清楚。但爸爸不经常跟孩子在一起,他才不会照顾孩子的“语言能力”来说话。
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比较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进度,因此会习惯迎合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与之交流。而爸爸不会,正是这种不会,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以及多元化。
所以,平时我们家里的一些适合爸爸讲的绘本,还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启蒙,我都甩给涵涵爸爸,因为他有那个知识体系,有那种相对我而言更优越的思维,教的时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了。就像我教出来的语文、历史和英语比他有优势一样。
爸爸给孩子自信心
孩子在3-5岁的时候都会进入“俄狄浦斯期”,也就是所谓的“恋父恋母情结”。男孩恋母,女孩恋父。孩子此时更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和认同,特别是女孩子。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女儿40岁才嫁人,只因父亲一句玩笑话!》里面详细说明了得不到爸爸认同的危害,也写了《切记!孩子3岁后,爸爸更重要!》说明了爸爸陪伴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直接点标题查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爸爸是力量的象征
有句话说男孩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和爸爸在一起,女孩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爸爸在一起。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家庭里女人比较多的,比如有三个姐姐的男孩,还经常跟姐姐和妈妈在一起,一般都比较“妈宝”。
我老公在陪伴涵涵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让我心提到嗓子眼的情况,如果是我会站在她身后保护她,并且有可能阻止她,但爸爸不会,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并且确定能够第一时间应对突发状况。
所以你看,我母爱的泛滥,常常会阻碍孩子探索,不利于她安全感的发展。但有个“心大”的爸爸,正好弥补了妈妈带孩子的不足。
总之,爸爸带孩子的好处还是很多很多很多地,孩子的许多能力和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所以,还是鼓励爸爸多陪陪孩子,不然你再不陪,孩子就长大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陪伴,他只知道看手机啊,不会陪啊!
那就给他选择吧,要么玩磁力片、搭积木等,要么亲子阅读吧。
适合跟爸爸一起读的绘本推荐:
《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和爸爸一起读书》、《熊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和爸爸一起散步》、《像爸爸一样》、《大猩猩》、《朱家故事》、《我们永远在一起》、《小熊和最好的爸爸》、《月下看猫头鹰》、《爸爸,我要月亮》等。
妞儿们,赶紧让你家爸爸行动起来吧,别再演绎“父爱如山”了,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