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时间:2023-11-04 14:42:12 育儿 我要投稿

  前两天在一个群里看见有妈妈吐槽:“你们说孩子上个幼儿园怎么那么不容易!前两天刚送园的时候,天天像个考拉一样,一边哭一边抱着我的脖子不撒手。这些日子好不容易不哭了,又被老师投诉,说孩子在幼儿园总打人,弄得我也是头大啊!”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一时间,群里的姐妹纷纷送上宽慰,给她支招:

  “是不是老人太宠了呀!打一顿,受点皮肉之苦就记住了!”

  “现在的孩子都太独了,你得让他懂得分享!”

  “男孩子可能皮一点,也许过了这个阶段就好点了。”

  甚至有人还说:

  “孩子厉害点,总比太窝囊了受气吃亏强。我们这个,挨打了,让他还手都不会!”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前几日看到的一则关于包贝尔打女儿包饺子的视频。

  在一段采访中,包贝尔回忆起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儿的经历:

  “游乐园已经关门了,她还要继续玩。阿姨想要抱她,她打了阿姨的脸,我一秒之内也打了女儿一巴掌。”

  包贝尔说,想通过这一巴掌告诉女儿:“第一,打人是不对的;第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视频底下的评论瞬间吵翻。

  支持的人为包贝尔的教育方法和三观超正点赞,认为饺子不尊重阿姨就该打。

  不支持的人则认为以暴制暴的教育方法有些欠妥,“因为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打了你”这样的逻辑有点说不通。

  比起着急站队,我其实更加关心,对于孩子打人这件事,除了“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这样的办法,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他方式?

  下面从“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这个角度,来分析分析这个困扰着许多父母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幼儿园像个小小社交场,孩子会在那里收获友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而这些冲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孩子之间抢东西。

  在那些小小的“不如意”里,孩子们着急去追寻自己丢失掉的“权利”,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巧妙”的化解,只能用“打”、“推”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捍卫”或者“开拓”自己的领土。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让孩子明白如何去化解矛盾,也就是引导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拿包贝尔的女儿包饺子来说,才两岁半的饺子,打阿姨真的能包含“看轻”阿姨这个层面的意思吗?我觉得,也许未必。

  只是饺子还要去游乐园玩,想拒绝阿姨抱她,但她又想不到其他的表达方式,就用了“打”。

  当然,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打人都是不对的,这点毋庸置疑。包贝尔通过打女儿,也许可以让饺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包贝尔却没有告诉饺子,那就是:

  到底怎么做才对。

  所以,归根结底,当孩子打人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

  孩子打人了,我们应该怎么问

  才能为他们建立“我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亲眼目睹孩子打人的经过,当我们被其他家长或者老师投诉的时候,羞愧、歉疚、愤怒情绪立刻将我们的理智攻陷。

  在我们和孩子谈论这件事时,我们忙着批评“打”的错误行为,急于将自己的建议传递给孩子,比如告诉他们应该懂得分享、谦让、等待、告诉老师等等,甚至于想要通过惩罚让孩子吃点苦头。

  到头来,我们既没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打人,也没有提供鼓励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其实,当孩子打人之后,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应该可以帮助孩子思考打人是“好”还是“不好”,打人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你打他之后他有什么反应”,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冲突。

  1、与孩子对话,搞清楚孩子对整件事的看法

  询问孩子,打人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你为什么打他?”可以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当他们回答“我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询问孩子的感受“打他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生气、愤怒、委屈、难过?”、“是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这种感觉?”帮助他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有搞清楚了孩子为什么会打人,才能将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比如,如果孩子认为问题是他已经分享了自己的玩具足够长时间了,他只是想把玩具要回来,而你却误认为孩子在抢其他人的玩具,那解决整件事的方向就会弄错。

  2、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向孩子了解打人的情况时,一定别忘了问孩子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打(踢、推)了他,他有什么感觉或者有什么反应?”

  当孩子们使用“生气、不开心、尖叫、愤怒”这样的字眼,去描述挨打的小朋友的情绪时,就是他们在试图理解他人感受的过程。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引导孩子学会预判他人的感受来做决定。

  特别是,如果他也曾体会过类似的情绪,并且你曾试图帮助他“命名”过这种情绪,这样的描述会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在他们“冲动”时,按下那枚隐形的暂停键。

  也许当分析情绪的思维习惯建立起来之后,他们会在打人之前学会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我不拿回这个玩具,我会很生气;但如果我打了他,直接抢走他的玩具,他也会很生气。”

  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帮助他们养成寻找多种公平的、兼顾他人感受的解决问题思路的第一步。

  3、引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者说什么,才能既不让他伤心,也不会让自己生气,又能让自己玩上玩具/打上滑梯/看上书吗?”

  在考虑完彼此的情绪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开始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冲突的问题。

  也许孩子的回答会不那么正确,比如“冲他尖叫,直到他把玩具还给我”;“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拿走那本书”。

  也许他们的回答有些可笑,比如“我可以一边哭一边求他给我玩一会”。

  也许他们的主意还不错,比如“我可以跟他交换玩具”。

  不论孩子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我们都先别急着作出评价,而是以肯定的口吻“这是一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来鼓励孩子多想几种解决方法。

  因为很多时候,在现实的冲突中,孩子想出的某种办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化解这个冲突,有的孩子一受挫,就会变得不知所措,甚至会委屈地哭起来。

  让他们变得不那么玻璃心的一个办法,便是让他们明白解决问题不止一种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这样的思考过程:

  “不一定非要用我想到的第一种方法,或者这么快就放弃。”

  4、帮助孩子建立考虑后果的习惯

  当孩子们说出多种解决冲突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引导他们思考:

  “如果我那么做,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你打了他之后,他做了什么?”

  ——他哭了/他也打了我/他去向老师告状

  “他哭了/他去向老师告状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我拿到了想要的玩具,但老师过来批评了我们

  “他打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气/疼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我们能让孩子明白,打人会引发什么样不好的、自己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而当孩子想出其他解决冲突的方式之后,也别忘了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如果真的使用这种办法,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

  “趁他不注意,悄悄拿走他的书”

  ——他发现后会哭或者生气

  “跟他交换玩具”

  ——他同意了/他拒绝交换

  “我把他的玩具抢走”

  ——他会抢回来

  要让孩子逐渐理解,每个解决办法都会造成一定的结果,有些结果会让这个办法成为一个好办法,而有一些却不能。

  当他们再次陷入与小伙伴的冲突中时,他们便可以自行判断解决办法的优劣。

  就像《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所说:

  “通过这种对话,能鼓励孩子在遇到人际问题时自己思考。它的重点,并非总是要立刻“正确地”解决问题,而是强调帮助孩子练习思考怎样解决问题,以便让孩子可以处理以后发生的新问题。”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孩子做什么,他们就没有机会自己思考、探究其他选择了。

  况且,冲突问题会因为当时的情况、当事人的性格等不同而千差万别,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就很难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解决每一个冲突。

  抓住日常的每一个机会

  帮助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只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一两岁的小娃,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很难用上述的沟通方式,进行引导。

  但同时我也认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如果仅仅是在打人事件发生之后,想单凭一次简单的对话,就帮助孩子掌握这份能力,真的不太现实。

  所以,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学语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类似的对话引入日常的生活与玩耍中,通过不断在游戏中训练,让孩子逐渐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1?通过看表情图、读绘本、玩猜心情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别人和自己的情绪

  从潼潼一岁多起,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人像表情的照片,和她玩“看图”游戏。

  “这个孩子在微笑,你认为他开心吗?”

  “这个人没有笑,你觉得他开心吗?”

  “你认为他有什么感觉?”

  “这两个人的感觉相同还是不同?”

  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让他们明白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在讲绘本的时候,我也经常用这样的问题去引导潼潼:

  “这个人看上去开心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人微笑的感觉跟前面那个人是不是一样的?

  “你觉得是什么事情让他生气?”

  “什么事会让你生气?”

  这样的日常训练,可以让孩子很轻松、安全地去讨论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做法会如何影响他人。

  2?在过家家游戏中,模拟冲突场景,引导他们想办法和考虑后果

  从一岁多开始,孩子们便开始痴迷于各种各样的假装游戏,游戏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关心自我到关心玩偶,再到关心他人。

  我们这时可以在游戏中,设计一些矛盾冲突,比如两个乐高小人抢一辆卡车开,比如两个布娃娃都想吃最后一块饼干,通过模拟一方的情绪、反应,引导孩子进行“实战演习”。

  3?多和孩子玩字词游戏,帮助孩子熟悉“解决问题”对话中常用的词语。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作者将: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作为“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的核心词。

  是/不帮助孩子认清事情的本质;

  和/或者帮助孩子考虑不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些/所有帮孩子理解解决办法可能在某些时候管用,但并非在所有的时候都管用;

  之前/之后帮助孩子思考后果;

  现在/以后帮助孩子处理无法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让他们学会等待,学着思考“我现在不能玩那个玩具,可以以后再玩”;

  相同/不同帮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以及相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通过与孩子玩字词游戏,让孩子了解这些词语在“解决问题”时的意义和具体用法,引导他们建立“我能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玩买东西游戏中灵活使用“和”、“或者”:

  “我们该买橘子还是苹果?还是橘子和苹果一起买?”

  “妈妈,苹果和橘子一起买。”

  “好的,但我只能选一种果汁。我是该买桃汁还是葡萄汁?”

  “两个都买!”

  “不行,今天我只能选这个或者那个。”

  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看绘本,来使用“一些”和“所有”:

  “所有孩子都戴着帽子,还是只有一些孩子戴着帽子?”;

  “把所有没站着的孩子指给我看看”。

  通过这样的日常游戏,不断练习使用上述词语,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孩子去思考的过程。

  当冲突问题真的发生时,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才能畅通无阻。

  当然,不论是我们,还是孩子,当情绪吞没了理智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平静情绪。

  如果家长一听到孩子打人时就生气,以至于想不起来跟孩子对话时,就会回到老习惯中去。此时,应该等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再和孩子对话。

  有时候,孩子陷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时,也会因为太生气或者不开心,而无法思考“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能做的事,便是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待他们平复情绪之后,再去帮助他们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父母时,不如试试转换角色,将教孩子思考什么或者做什么,转变为教孩子如何思考。

  当孩子打人了,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让他们明白打人的错误之处,而如何帮助他们想明白怎么做才是对的,也同样重要。

  这样的思维习惯,将会帮助他们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获得爱,远离痛。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相关文章:

小孩总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08-21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08-03

孩子经常打人怎么办08-04

孩子在学校打人怎么办08-05

“熊”孩子爱打人 父母怎么办09-28

孩子总被蚊子咬是怎么办10-26

晚上孩子总醒怎么办09-30

孩子爱动手打别人的脸怎么办 孩子打人怎么制止10-15

孩子打人应该制止吗 怎么看待孩子打人的行为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