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时间:2023-12-03 08:10:03 育儿 我要投稿

  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障碍。

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脾气落差很大的孩子,他们一时是温和可爱的小天使,一时是臭脾气小霸王,甚至在发脾气时打人、大叫、摔东西。

  未成年的孩子,对事情反应受到实时感觉的影响,因而既容易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容易变得脾气暴躁。他们的情绪就像一个剧烈摆动的钟摆一样,不时地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在心理学上,有人提出一个“钟摆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父母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解释孩子的行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只在乎他自己;他在挑战我们的耐性;如果他打心底里想做,他会做得更好,等等。

  这样一解释,就给孩子贴上诸如“固执”、“任性”、“不肯妥协”、“不讲理”、“不听话”、“想引人注目”、“没有控制力”和“叛逆”一类的标签。

  但是这些解释和标签都误解孩子了,因为它把孩子的暴躁脾气当成是一种有计划、有意的、有目的的手段。如果根据这种看法来决定干预措施,很有可能会忽略了问题的根源: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障碍。

  这些孩子有好好表现的愿望,但是在灵活思维和承受挫折能力上比别人慢,没有足够控制情绪及行为的能力,他们需要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来发展这些能力。现在,把传统的观念放在一边,来尝试用严格有力的爱来帮助孩子吧。

  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某一极端情绪,父母要首先了解引发他这一情绪的原因,替他说出感觉或动机,让孩子习惯以言语表达需要,才能诱导孩子逐步学习控制情绪及行为。如果遇上他身体不适或疲倦,可主动问孩子﹕“困了吗?”如果他能正面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自然就不用发脾气。

  要关注孩子脾气的特殊“触发点”。孩子行为反常是不是因为饥饿、疲惫或疾病呢?如果这样的话,最好在这类“特殊情况”下避免与孩子起冲突。如果孩子已经很疲惫,就不要要求他多做一件什么事情,那样孩子肯定会发脾气。

  了解了孩子的动机之后,接下来要说明对他的要求,设定限制。比如﹕“你想出去玩可以,但不可以发脾气,应该说‘我想出去玩’。不过,现在要先收拾桌子!”对孩子的要求要清晰并贯彻执行,如孩子发脾气打人,可捉住他的手,简单但坚定地告诉他﹕“不能打人,发脾气也要收拾桌子!”

  孩子往往不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要让他们学会一条经验:“你的危机并不是其它人的紧要事件。”如果他们为了想要看电视而发脾气,那就关掉电视,而不是把他们关进房间。这种是让孩子承受发脾气的直接结果,而后者则是任意的处罚,会让孩子混淆因果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里,一位聪明的父亲是如何帮助孩子的。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

  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母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表现关爱之情,解释自己的行为,或者让孩子选择其它方案,指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作为以及更好的行为选择。若他不听从,继续发脾气打人,就必须承担后果﹕“继续发脾气,就等于花掉那几分钟不能玩耍了,不如你快快收拾,等一下便可以多点时间玩。”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不要担心冲突,更不要回避冲突。如果害怕孩子会因此而认为你过于严厉,那么等他长大面对上级的时候,他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应对真正的严厉。

  对于许多不愿意接受冲突的母亲而言,逃避冲突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而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其次是要保持平静,来展示你自己的自制力。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反应已经过度,但如果你也大喊大叫的话,他们就无法知道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