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一些家长聊天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这些家长说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是自豪地猛夸自己的孩子,好像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牛的孩子;要么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没上进心、做事磨蹭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像妈妈这样说的,还算是言轻的。
想起我最近刚刚写过的文章,似乎戳到太多家长们的痛点。后台都纷纷留言,很多家长都这样说:
我家孩子胆子特别小,怕他受欺负,该怎么鼓励?
我家孩子特别怕黑,不敢一个人进房间,该怎么劝?
我家孩子特别黏人,离开妈妈就不行,怎么办?
其实,我很想说,在鼓励之前,你是不是应该尝试把你对孩子的这些“标签”先撕下。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没有这些特征了,或者说根本没有你想得那么严重。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夸损孩子是教育中典型“贴标签”
不能否认的是,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而对他们的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就是“夸”孩子,也是空洞乏味,连自己都不相信,更不要说孩子了。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自闭症”“叛逆”“多动症”“太内向”“话痨”“不合群”“暴力狂”“胆小鬼”“窝囊废”“笨蛋”“懒蛋”“大马虎”……这些标签,你中过几个?
教育孩子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其实,对事不对人,说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品格。对事,就是只提到这件事,怎么解决,如何对待;不对人,就是不提及对方的人格、个性,不要去因为这件事攻击对方的人格。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做到不上纲上线,只对事不对人,只和孩子说这个事情如何处理更好,而不是指责孩子、贬低甚至侮辱孩子这个人,那么就可以在教育的同时极大程度地避免伤害。
我曾经在街边见到这样的母子,妈妈催促儿子走路要快一点,怕迟到。
妈妈很急躁,一边推搡着儿子往前走,一边说:“你就是这样、吊儿郎当、拖拖拉拉、看你那个样子能干成什么?上个课总是在家磨磨蹭蹭,穿鞋也慢下楼也慢,走路也不能走快一点,你这个样子读书能好吗?老师看见你这样都恨不得少看一眼!”
那个孩子的表情其实是漠然的,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向前走着。
本来只是走路慢了一些,可能上学会迟到了,但是妈妈在表达希望儿子快点的时候,并没有只是说走路,而是在“借题发挥”,总结孩子是拖拖拉拉、吊儿郎当,并且预言说孩子这样将来什么也干不成,读书也不会读好,连老师也不会喜欢他。
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的否定。
起因就是这一件上学路上的小事。
不难假想,如果妈妈一直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从一件小事可以联系到孩子的人格品行未来,那么这个孩子估计整天都要处在最亲密的人的强烈否定之中。
他感受到的是妈妈的教育?还是无法挣脱的扑面而来的负能量和强行贴在他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糟糕的标签?这样的孩子,表情漠然,年纪小小就将自己和父母隔绝开,犹如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叛逆而孤独,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撕下一切标签,学会就事论事,把焦点放在具体的事情上。
【做为好父母就不要给孩子贴坏标签了】相关文章:
父母要给孩子理性的爱10-04
父母要给孩子适当的压力10-09
父母要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09-24
孩子有没有好和坏之分?11-29
父母每天要给孩子三个拥抱12-12
为了孩子我不想离婚是好还是坏06-08
孩子习惯好与坏主要看家长12-04
为什么在孩子的世界,猫是坏的,老鼠是好的10-22
父母的一切都要给孩子吗11-09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的7种教育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