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致,那么做父母的如何从孩子出生起培养它的安全感?在这个里面应该做些什么?
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前提。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婴儿在和母亲的互动过程,将会发展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model)或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s)。依恋类型和模式将会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并决定我们是否是一个有足够安全感的人。鲍比认为,依恋的形成有四个发展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依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2岁)、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未来几年)。今天小淘先为各位家长介绍前三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
这一阶段,宝宝可以识别妈妈的气味和声音,亲密的陪伴和互动会让他们倍感舒适。但这时期并没有形成依恋,所以,不介意和妈妈分开,也不介意与陌生人相处。我们可以用下面两种方式,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1)用温柔的眼神和语调与宝宝交流,温暖的拥抱。心理学家指出,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是形成母婴依恋的基础。
2)对于哭泣,给恰当回应。
a.从哭声中,理解孩子的生理和生活诉求。6个月前的宝宝,他们的哭通常是生理和生活需求,并不是试图用哭泣来求关注或者求安慰。所以,当宝宝哭时,并不需要着急将他抱起,或者转移注意力企图停止哭泣。而是应该先接纳情绪并给予回应“哦,我听到你哭了,让我看看我能怎么帮你。”,然后确认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如果宝宝不饿不困,温度正常,没有其他生理需求,那么就要认真观察,判读生活需求,例如,光线和声音是否过度刺激。
b.哭多久才可以抱起来?
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
-确定孩子没有身体上的不适,基本需求已经发现和满足,那么,孩子的哭就是在发泄情绪,这个就看父母的忍耐力了。可以通过抚触、对话、唱歌等其他方式,帮助孩子平复心情。
-没有找到原因,先不要着急抱起孩子。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停止哭声,而是,理解哭声背后的原因。所以你只要站在哭泣的宝宝身边,让他知道“妈妈会及时照顾我。”,建立安全依恋。同时,保持冷静,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原因。
2-依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
在这一阶段,由于宝宝的感知能力、辨别和记忆能力初步得到发展,对待妈妈(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的态度开始有了区别:见到陌生人会害怕和产生焦虑,与妈妈或者熟悉的照料者交流时,可以得到缓解。同时,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开始发展信任感。
首次见面的或者不熟悉的陌生人,为避免造成孩子的不安,先请他与宝宝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亲密动作,例如抱孩子,亲孩子等。(同理,我们在初次见别人家认生期的宝宝时,要慢慢靠近,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表现。
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2岁)
这阶段初期,宝宝对妈妈(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变得很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Separationanxiety),当他们妈妈(熟悉照料者)离开时会用哭闹来表示抗议。在18个月~2岁左右时,宝宝与妈妈明确了清晰的依恋关系,依然会用哭闹来表达分离焦虑,但他已经能够感知妈妈即使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但不代表消失,仍然存在。焦虑情绪也较容易被安慰。
1)孩子只是想要明确你对他的爱,不要强迫他“独立”。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黏人,明明会自己走路为什么老是要抱抱,明明可以自己搭建积木,为什么总要妈妈(照料者)陪伴。孩子并不是懒,也不是能力不足,他只是想要明确你对他的爱和关注。
破解的唯一办法是——主动提供。
在孩子要求前,主动问“你需要我抱抱吗?”“你需要我在这陪你吗”,让孩子知道他的情感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明确妈妈对他是非常关注的。不要担心宠坏孩子,相信我,当孩子到了五六岁,你再想抱着他在公园散步,孩子可能也不愿意了,更希望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探索。
2)循序渐进,帮助孩子感知短暂分离。
感知短暂分离的意思是——知道妈妈不在眼前,但是不代表消失,她一定会再次回来。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连上厕所孩子都会哭得绝望,这是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
利用预见性的教养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理解分离——告诉孩子,妈妈要离开去哪儿去多久,并且准时回来。
例如,妈妈现在要去厨房拿东西,两分钟回来,可以放沙漏或者定时器,时间到了马上回来。再一点点延长时间,但一定要准时回来。
如果是洗澡或者做饭这类时间比较长的分离,可以让家里其他熟悉的照料者协助陪伴,离开前抱抱孩子,告诉他“妈妈现在去洗澡,爸爸陪你看书,讲玩这个故事,妈妈就回来了。”
即使你这么做了,孩子可能还是会抗议和哭闹,请允许他有这么一个过程,坚持并相信孩子一定能从固定模式中初步感知分离,逐步建立稳固可靠的依恋关系。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未来几年)会在明天的淘儿学小课堂中继续详细介绍给大家,未完待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