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几条三寸长的热带金鱼放在鱼缸中喂养,两年之后,它们还是三寸长。但是如果将它们放到水池中喂养的话,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你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长到了一尺长!
这便是著名的“鱼缸法则”,常被拿来适用在企业管理上,同样适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故事源自一个偶然的发现,说是在美国一个大公司的纽约总部,一走进映入眼帘的便是办公室门口摆放的漂亮鱼缸。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曳着十几条三寸长的热带金鱼,进进出出的人们无不被这些色彩斑斓的鱼吸引目光而驻足停留。
但是有一天,这个鱼缸不小心被董事长调皮的儿子打破了,人们急忙把金鱼捡起来,暂时安放在了院子里的水池中,让喷水池暂做鱼儿们的容身之地,等待新鱼缸的采购。
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鱼缸被抬回来了,当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池去打捞那些漂亮的小金鱼,结果惊奇的事发生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些鱼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长!
金鱼为什么会这么快成长?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可能是喷水泉的水是活水,利于鱼儿的成长;有的说喷水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这鱼可能吃到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众说纷纭,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前提是: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这就是自由生长的威力!
“鱼缸法则”的道理其实也一样,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那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他才能茁壮地成长!”
对比我们自己与孩子的童年,很多父母都会发出和我一样的感慨:孩子智力,好像比当年懵懂的我们聪明不少,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忍直视:五岁了,可能还要父母帮着喂饭;六岁了,还要父母帮着穿衣服;七岁了,他还无法独自一个人睡觉……
再回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岁月,六七岁开始造就帮着家里收拾家务,洗衣服、洗碗、打扫卫生,甚至是帮着做饭。
我们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细细想来,其实也是顺应了“鱼缸法则”,我们在水池里生活,孩子在鱼缸里成长!并且真相是:因生活所迫,父母被动着交给我们很多自由;而我们因对生活的渴望,主动地缴械了孩子的很多自由!
做为孩子的父母,从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在那个物质还贫乏的年代里,我们的父母大多忙于养家糊口,奔波在解决温饱的生计上。他们要么日夜三班倒地在厂子里赶工,要么看天吃饭,没日没夜扑在农田里,巴不得有个好收成!
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真的是无暇照顾我们,只要安顿我们吃饱、穿暖,其他的,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也就睁眼闭眼地放任我们。
“孩子,不就是这么滚在泥巴里长大的吗?”这是我们父母辈养育孩子的真理。他们的放手程度,放在今天去回忆,连我的母亲也感到后怕,可是在当年,就是觉得如此之正常之普通。
记得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那年冬天,姨夫过世,姨妈一人在家有些不安,托人捎信,想让我妈把两岁大的弟弟带过去,她来帮带一段时间。
妈妈忙于三班倒,爸爸忙于农活,于是我自告奋勇:我能自己抱着弟弟去姨妈家!
一个八岁大的孩子,带着两岁的孩子,独自坐中巴车到十公里开外的另一个镇子,并且下车后,还得走上一段长长的路。这个放在今天,毫不犹豫会被否决的提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太多纠结,我的母亲爽快答应了!
我始终记得那个冬天的早晨,天麻麻亮,我的父亲用他那辆大大的自行车,一个孩子坐在横档上,一个孩子坐在后座上,就这么从一路从村子骑到了镇上,来到了车站。
中巴车来了,父亲帮着我把弟弟的衣物拿上大巴车,然后叮嘱我几句,重又下了车。我还记得当时售票员阿姨楞了一下:这么小的孩子独自出门,她认识路么?
“认识,认识,去过好多次,车上您给照顾一下吧!”父亲拜托好了售票员阿姨之后,与我挥手告别。我就这么信心满满地启程了。二十分钟的车程之后,我如愿下了车,在众人的目光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抱着弟弟,背着包袱,走向姨妈的家。
记忆中,那条路好长好长,不知多少次我停下来歇息休整。怀中的弟弟很乖,不哭不闹,可是我也第一次发现,弟弟竟然比平时沉了那么多,这是我出发前所没有料到的。
走走停停,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达了姨妈家。大门紧闭,我隔着窗户叫醒了还在睡觉的姨妈。当姨妈披着睡衣跑出来迎接,我的任务就这么光荣地完成了!
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我几乎很少听到妈妈对我这个不会做,那个做不好的指责。相反,因为受到肯定与鼓励,我总是想尽办法想去分担父母的事儿,去完成那些明明是大人分内的事情。即便是遇到了困难,我都会自己想尽办法去完成。
原来,我与孩子童年的差距,就在“鱼缸”到“水池”的距离。一个人的能力受制于他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完成一件事情,真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自然而然就培养了。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太过于包办孩子的生活事务,孩子只需要学会接纳,不需要学着去选择,所以他们变得知识很丰富,能力却堪忧。
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放任孩子自由,它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关注孩子的活动,但并不在言行上过多进行干涉。这种关注与被关注,可以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他们能求助于父母;而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
育儿的道理大多看似简单,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坚持。那么我们且将目标拆分到细节中,先从思想根源做好这两点,解放了思想,才能促进行动。
孩子学会思考
擅于思考的孩子,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遇事有主见,更具创新能力,未来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
引导孩子学会思考,首先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勤于思考的氛围。凡事父母先停一停,问问孩子的看法,再亮出观点。
比如说:孩子洗澡换衣服这件事。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习惯了帮着孩子准备好换身的衣服,也会有条不紊地指导孩子,哪一件要换,哪一件不用换。
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做?不妨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来解决,问一问孩子:哪些衣服,你觉得要换?当孩子提出有不恰当的地方,父母及时帮着说明矫正,把教育隐藏于无痕中,同样是一件换衣服的小事,却因为这一问,对孩子多了生活的判断与认识。
父母学会答疑
每一个孩子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潜质,从一开始,孩子对身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不断追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每一个父母在一开始都是尽责地,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追问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减少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父母的回应。当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孩子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欲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因此,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孩子共同思考,共同探讨。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无论是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还是父母学会答疑,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冲出“鱼缸”的束缚,到鱼缸外面去发现,去寻找,去历练,去做一条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鱼儿!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试试,怎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