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你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究竟有哪些事不能当着孩子面做呢?家长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乃至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都是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着孩子的面,父母这3件事最好不要做!
第一,当着孩子面前换衣服、洗澡或上厕所
有位家长反映自己在换衣服时,孩子总是没敲门就进屋,因此就严厉教育他需要敲门才能进屋。但是其他家人却责备这位妈妈“小题大做”,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
实际上,孩子3岁之后,父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确需要进行适当的“避嫌”。
3岁前的孩子,主要还处于性的萌芽期,在1-2岁之间就能区别爸爸和妈妈的区别,对性别的差异能力有简单认识与区分。
而到了3岁之后,孩子可能对他人的隐私部位感到害羞或不自然,这时候家长需要尊重孩子自尊心以及对性别不同的不自在和羞耻感,逐渐避嫌。例如慢慢停止异性亲子共浴又或者分床睡。
并还得与孩子建立隐私概念,日常生活也要建立界限。例如避免当着孩子面前换衣服,上厕所洗澡需关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异性公厕或澡堂,避免不恰当的亲昵。
此外,还得教育孩子需要自我保护,只要最亲密家人才能与自己有亲昵的举动,若其他人对自己做了“奇怪”的事情,要勇敢告知爸爸妈妈,不能隐藏或害怕。
第二,当着孩子面前吵架
家长当着孩子吵架,的确是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这是由于宝宝此时有近乎成人的听觉反应,他们会区别声音代表是生气还是快乐情绪。
当看着父母吵架,孩子会担心被骂的一方会伤心,有的会误认为是不是自己引起,从而感到内疚。长期处在这样不安的环境下,孩子内心会变得焦虑。
但若家长刻意表面营造“一切安好”的迹象,又或者明明在冷战时却告诉孩子“我们没吵架”,孩子对爸妈的信任也是会降低,也会对自己认知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今后人际关系。
事实上,家长若在孩子面前吵架,必须学会“就事论事,不对人”、“不让孩子站队”以及“不要试着去赢”,并留心宝宝的状态,若发现孩子出现蒙耳朵、蒙眼睛或跑步房间等回避行为,要停止并且适当给孩子进行安抚。
事实上,若家里没有争吵,永远都是祥和,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会如何处理冲突的机会。
所以当着孩子吵架可以,但注意分寸和态度,不要刻意隐藏冲突,让孩子学会尝试去处理或面对。
第三,当着孩子玩手机
也许有家长认为,一边玩手机一边陪着孩子玩,难道就不是“陪伴”?
事实上,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有效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陪伴和教育都是很有必要,两者也需要相互融合。
陪伴是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家长跟随孩子的节奏---家长看着孩子想做什么,自己跟着去做;
教育是偏指导性,因此家长起头,孩子就跟着学------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去指导孩子,也许孩子就能发现新的问题。
这样子的陪伴才是促进亲子关系,也是促进孩子的自主自信。
若一边玩着手机,一边陪着孩子去玩,这样“人在心不在”的模式是没法让孩子感受到“得到了陪伴”。
所以,放下手机,别端着,放轻松让自己跟着孩子变得好玩儿、会玩儿,陪伴会更有质量!
【当着孩子的面】相关文章:
父母真的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吗?10-24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了该怎么收场?11-04
能当着外人的面叫孩子小名吗12-15
父母当着孩子面一定不能吵架吗11-08
父母也可以当着孩子面吵架做到这6点吵出来比憋着更好12-19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12-16
孩子两面派?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