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4-06-18 10:01:33 职场 我要投稿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

  一、树立“因性施教”的德育理念

  1.将性别意识贯注于教育主体在两性平等的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和批判现实社会生活中和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好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贯注到教育主体中。道德教育应重视性别差异,但同时应尝试冲破旧的范式。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应支持男女两性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对于道德教育主体来说,要正确认识男女两性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性。这些个体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身体和智力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主体要善于从性别的视角分析这种差异,寻找适合他们的道德教育方式,实现道德教育的性别公平。

  2.将“因性施教”的理念贯穿于德育过程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性别教育应包括在教育目标之内,这里就有一个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的问题。首先,艺术类的男女学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这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因此反对无性别之分的“平等”教育或随心所欲的“性别”教育。其次,男女的区别并非是截然不同的,重视性别差异不等于说要人为地加剧两性之间的不同。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从个性角度来讲,应体现为男人以阳刚为主,阳刚中渗透阴柔;而女性则以阴柔为主,阴柔中带有阳刚。从道德认知的发展来讲,应强调男女两性互相取长补短,既具有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道德认知水平。因此,“因性施教”也就是要本着这种目标来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性别定型观念的限制,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势。

  3.将性别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性别教育是指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性别差异,认清由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和制度带来的性别歧视霸权,让在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教育上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目前的社会,还是一个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在道德教育中也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要想促进女性道德教育的发展,使女学生真正通过道德教育发挥自身潜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需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及道德教育体系。

  二、性别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在面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性别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走出其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在道德教育中开展性别教育,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性别教育。高职教师应选择无性别偏差的教材和课程内容,这是矫正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在道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教材充斥着对女性的贬低、丑化和偏见,因此使用性别中性材料取代有性别刻板化描述的材料可以避免学生受到教材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忽略女性和反映性别刻板化的地方,从而使学生正视教材中的性别问题,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要善于挑战自己的性别刻板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认识。

  例如,表扬和鼓励非刻板化行为,让学生接触无性别偏差的角色和学习材料,加强男女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鼓励学生考虑非传统的职业等。另外,作为教育者,应增加师生互动频率与效率。作为教育者,需要有博爱的胸怀和宽容的意识,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来看,男女生之间确实存在各种差异,诸如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应重视德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教师还应注意发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善于分析男女学生的各种差异,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除了通过主要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与途径之外,还应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男女生共同参与。此外,还应优化教师的性别平等观。

  高职教师应主动剖析、反思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差异性和多元化,体悟当今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意义和内涵,了解当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歧视以及偏见,整合自己的经验,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对自我道德发展的局限。

  三、建构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

  道德教育中性别和谐的视角,进一步将男女平等的基本决策纳入到道德教育与两性协调发展的性别政策的框架。性别和谐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男女相处的存在形式,它指的是一种新型的男女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性别关系。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性别和谐作为社会和谐重要基础的理论依据,它提醒我们,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一定包括对两性性别和谐的理论认识和定位;其次,性别和谐丰富了男女平等概念的内涵,是兼顾两性的、更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男女平等,它不仅是改变以往对男女平等基本决策简单认识的理论提示,而且还是男女平等基本理论的必然发展;最后,它从实践的层面告诫我们,要从性别良性互动与合作的角度去具体落实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使两性道德和谐地发展。

  从性别和谐的样态模式和建构机制的维度出发,赋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性别和谐的理念,建构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首先,高职院校要让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占领大众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书刊、网络和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作用,努力打破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大众传媒要向社会大众宣称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价值,让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观念渗入人心,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其次,加强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认知,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因此为了建构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应把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实际上关注道德情感不仅可使道德教育更具感染力,让道德理念渗入人心,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动力机制,促进道德教育中性别和谐的建构。最后,学校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中——学会关心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正如诺丁斯所言,“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时代和教育在培养知识人、赋予人以技术能力的单行道上走得太远了,人类及其个体技术能力在迅猛扩展,而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力或道德力却停滞不前,导致人类逐渐迷失方向,处于危险境地。关心他人应该是这种精神力或道德力的核心部分,是道德教育应该热切追求的价值。性别问题大量存在于道德教育之中,现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领域,它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成功有效地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应充分关注道德教育领域内的性别差异,为男女两性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深化道德教育的改革,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道德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2

  【论文摘要】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内化社会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贫困小学的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将给学生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等带来的恶劣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儿童社会化;社会整合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了四次修改,从1997年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改为20xx年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修改后的《规范》虽然减少了条目,但内容得到了充实,新增添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和终身学习等内容。但无论哪一次修改,“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这两条规范都没有大的变动。因为责任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教师不专注于培养人,而致力于评职称,调整工资等,学校忽视师德建设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要描述的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上述现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些山村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在爱岗敬业和仪容仪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趴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授课;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交流互动,不管课堂纪律。毫无激情的老师不仅无法感染自己,也无法感染学生。学生也心不在焉的趴在课桌上、坐姿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聊天,或睡觉。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有些教师把鞋拖了,屈膝坐在凳子上上课。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也光脚上课,鞋子乱扔。

  2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低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只是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在小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它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儿童要学习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今后的整个社会化过程有决定意义。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儿童在人学之后,教师是其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2.1从文化角度

  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吐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怀疑权威等等。贫困小学的教师由于贫困而对人生理想淡漠,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负面的“贫困文化”,必然会在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贫困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学生,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代代相传。从长远看,这将更不利于这些贫困小学脱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将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始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从小学生人格发展角度

  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便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校和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儿童可能会忤逆家长的意见但害怕敢违反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形象和态度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敷衍塞责,衣着不得体,举止不文明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坏的示范作用。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也可能缺乏职业责任感、办事拖拉散漫、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学生从小接受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和较差的精神气质将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譬如,不注重细节、缺乏竞争力等会减少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2.3从社会发展角度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的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就不能培养合格的学生,不能培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长期以往,在日益注重人才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将会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危害社会运行。

  3针对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国上下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团结,社会整合。’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公共道德对社会整合能力又有限,因此,行业内的整合是整个社会实现整合的关键。行业的整合建立在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行业作为影响个人的一生特殊的职业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本文分析的贫困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师加强自身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被人们称赞为“社会的园丁”,儿童启蒙教师。小学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意识到该职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更加配合自己的工作,只有率先做出表率。孔子曾经说过“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

  3.2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

  只有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继续发展。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如“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师德标兵评选等;强化考核制度,不定期视察,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教育、处分,严重的取消教师资格。同时,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许多贫困小学的教师文化水准有待极大改善,很多教师甚至是初中毕业,只会用方言授课。

  3.3国家加大对贫困小学的资助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差距过大会淡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教师身兼数职,维持家计的现状,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国家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其实是人力资本的培养,一个国家只有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3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一篇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道德和其它职业的区别。教师是传道授业,塑造人的,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它既有同志之间的关系,也有长辈和幼辈之间的情谊,表现了一种不是亲情胜亲情的带有继承性的伦理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一条信息渠道形成师生关系之间道德品质的血缘特点。另外,学校教育的原则所确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并且还要给学生以道德示范。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他的思想、性格、作风、为人处事等道德行为,都会在学生身上折射出来。这就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继承关系。但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长处也应学习,取学生之长补自己之短,与学生一起快乐地成长,也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一种高尚的关系。

  二、教师的道德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针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成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也应是无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履行者。因而,教师既要当好业务知识的传播者,也要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者。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聚集在一起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学生的品德形成依赖于教师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我们的学生都是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在逐步形成期。他们渴望能独立又有依赖性,往往是理智不足感情有余。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信念、行为、习惯都待于培养训练加强,而这种培养训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天然的权威,他是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不仅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行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而且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意志,教师的道德修养都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催化剂”的作用。教师的爱学生是一条重要的协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较重要的师德规范。教师如果有了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随时对教师显示出反作用,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叛逆心理尤其突出。如果教师的一种意见和要求被学生认为是好意,是从爱护自己出发,那么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接受,就是所谓的“情通而理达”,“尊其师,信其道”。否则,则事与愿违。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之爱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催化剂”。再次、教师健康的人格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润滑剂”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外内两部分。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活动以外,如老师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内部动机是指隐含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动力。

  学生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者和追求者,都有实现自己内在潜能的`需要,都想取得好成绩,都想有胜任力。而他们的这种动机是不稳定的,它只有变成稳定的理想信念对学习的激励才能持久而有效。而学生的这种内部动力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影响来发展。而教师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总有几位教师具有他们钦佩、渴望的理想品质,学生信任他们,崇拜他们,遵循他们的思想方法和采取他们的人生态度,这些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愿意听,渴望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愿意学好这些老师的课程。

  这种以钦佩的老师为榜样的动机,是强大的学习动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健康的人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润滑剂”。

  三、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实施教育

  学生成长有一个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说作为一个教师光有责任感和情感还不够,还必须依据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周边的环境构成的。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必须把握时机和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过程。

  因而教师要晓之有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首先,学生在提高道德认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晓之以理。作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是由浅到深的,所以要教育他们从简单的好与坏的认识逐渐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这是道德认识深化。其次,学生产生了正确的道德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有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而在道德情感培养中必须动之以情。所谓道德情感就是学生对周围事物所做的善恶判断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只有具备这明辨是非的感情,道德认识才会深化。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从对学生真挚的爱出发,“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用感情融化感情,学生的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才会产生。再次,青年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因而道德意志不够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会彷徨迷惘。那么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就显得深为重要。所谓道德意志,就是根据善恶荣辱观念,履行其中道德义务或道德责任而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效力与能力。

  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人有坚定的某种道德行为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伟大理想、伟大抱负教育形成的坚强的心理品质。这种培养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加任务、目的性考验来进行,而教师本身道德意志,道德理想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用自己的道德实践来完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二篇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理想现实化。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存在越来越现实的倾向。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就是很实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去做,基本上都是可以完成的。理想太实在,容易达到,就会使人变得现实,还会重新确定个人理想。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将自己的“理想”定位于评上教授,或拥有更响亮的头衔;也有的教师希望评上高级职称后再当学校领导。高校教师人生的理想取向趋于实在,价值的评定标准偏重现实。这种将职业理想现实化的取向,也受到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价值,在竞争中强调效益与公平的影响。

  (二)职业行为趋利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存在职业行为功利化倾向,注重实际利益的得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公平、效益、竞争的一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行为也都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一是大学的办学思路或多或少都存在功利化倾向。一方面,大学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进行评价和衡量教育的行为明显存在。另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的多重压力,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在办学行为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二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受到办学思路的很大影响。也因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日渐功利化。部分高校教师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职业形象庸俗化。大学的大众化和功利化导致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庸俗化。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学以及大学教育早已进入普通家庭的视野,特别是大学教育暴露出来种种问题的.时候,大学就已经失去了他的崇高和神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的影响下,大学教育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教育,轻视人的道德培养。部分高校教师心态浮躁,不认真履行“身正为范”的育人职责,个人行为越来越庸俗。在现代,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仅仅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受趋利原则的影响,有的高校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定位于物质报酬,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上有失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这些是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庸俗化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传统师德与当代师德的比较

  (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地主庄园制经济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社会。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属于“治人”的阶层,他们将自己定位于几乎可以不从事体力劳动,衣食住用行皆由人照顾。传统社会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比作“圣人”。例如,孔子和孟子就被尊为“圣人”,他们的学说称为“圣人之学”,而在近世,康有为就曾被人称为“圣人为”。传统乡土文化的基本点是稳定性,乡土社会人口流动较少,小农经济不发达,缺少交流也就缺少比较与竞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安心进行教学与思考,很少去想普通体力劳动者和商人的烦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征都与传统社会迥然相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同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也就意味着,生活中各种琐事都要亲历亲为,他们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再高的荣誉,也无法达到“圣人”的高度,也不可能自诩或被他人称作“圣人”。

  (二)教育理想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想重在“道义”层面。教育理想与政治理想有很大重合,其根本就是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学》的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大学的育人宗旨,也说明古代的教师职责是要弘扬高尚的品德,教化人民,而使整个社会止于至善之镜地。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理想很难做到,许多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只是接近理想的实现。纲要”中有明确的体现,可以概括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高校教师比传统的教师工作内容更加细化,目标更加明确。传统大学“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而不是“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现在的大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内容的不同。传统教育内容重在“如何做”上,最常见的是如何为人、处事、修身、为学。传统典籍多通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对话或叙述等方式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和做的方法。例如:谈论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寥寥数语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仁”,也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仁”。从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书院学规中也可以看出传统教育重在培养人“如何做”。如“白鹿洞书院学规”即分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五部分,“岳麓书院学规”共18条,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讲如何为学。传统教育内容本身,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为学生做表率。我国当代教育更注重“能做什么”,也即人才“有什么用”上,强调知识的研习,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以各种考试作为选拔和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当代高校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学高为师”为学生作出表率,对于如何修身重视不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视野下,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理想和教育内容都与当代社会有巨大的不同,因此在研究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借鉴传统优良师德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高校教师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三篇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原因

  (一)政治信仰迷茫,政治素养低。高校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许多教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的甚至不加分辨地美化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狭隘地批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崇洋媚外。加之只重视专业技术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不高,当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缺乏冷静分析,最终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甚至在授课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二)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差。有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自我要求低,满足于应付差事,备课不充分,知识更新慢,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怎样改进教学效果,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没有兴趣听课,而教师自然没有兴趣教课,出现恶性循环。还有的在教师职业外从事兼职,分散了精力,没有心思改进教学,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

  (三)集体观念淡漠,个人本位。一是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不关注,对部门的工作通知不关注,对一周一次的教学例会亦心不在焉,满足于签个到、现个身、走走过场,结果错过了许多机会还浑然不觉,认为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只要教好课就可以了。殊不知,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态度反映出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教师们主人翁精神的缺乏、参与意识的缺乏及创造精神的缺乏,说到底是集体精神的缺乏,总是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在学校决策中亦不能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凡是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事都争着抢着去做,不管是否有利于集体,哪怕有利于集体利益暂时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都不予支持甚至结伙反对,这样不利于改革创新,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二是纪律观念淡薄。有的教师不尊重教学纪律,不遵守教学时间提前下课;有的教师不遵守会议纪律,开例会不能按时到场,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不遵守办事流程,在规定的报送时间不报送材料,已经截止了找领导托关系硬是加上。三是团队精神缺乏。有些教师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中诋毁同事,采取不正当手段等,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集体和谐,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四)功利思想重,追名逐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名誉上,追逐个人利益,不能安心教书育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固然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负面思想影响的因素,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乏力是其根本原因。无法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无法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无法用“中国梦”的理想凝心聚力,必然将迷失于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中,无法辨明方向、辨别真伪,加之道德机制建设急需不断完善,师德文化、人文关怀更需发挥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价值观的向心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现阶段在思想意识领域大是大非的重要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驳清了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清甚至颠倒的错误观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即十八大提出的二十四字表述,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建设的总体目标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想文化交相融汇甚至激烈碰撞的场所,其思想政治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只有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固堡垒,牢牢守住社会主义的阵地。既然如此,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也是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袁贵仁在《求是》中指出,从历史上看,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因此,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因此,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反腐倡廉,通过开展活动组织教师党员参与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素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加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指教师要加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树人”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加强修养,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教书育人,不仅在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而且要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带动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高质量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是坚持向真向善的师德文化。从古至今,向真向善的师德文化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和表现形式。因此,在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发挥师德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延伸至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建设师德文化必定要创新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网络可以便捷地汇聚各种师德资源,并且可以将其整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整合师德文化的优质资源,将师德模范的生平事迹、思想状况等整合进网络,成为丰富的资源库,为师德教育提供方便。

  其二,创新教育形式。不仅可以宣传师德文化,也可以加强网上互动,利用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形式吸引年轻教师的注意力,实现网络教育和网上互动的结合,帮助教师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中坚定信念,辨清真伪,明确职责,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日常行为,保持高尚品德,自觉维护师德形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发挥制度的约束。

  1.准入机制。一是制定严格准入制度。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严格考察、多方了解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状况,如果确实存在违法犯罪或者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不遵守社会公德情况,达不到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引进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教师经过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在办理教师资格证时,用人单位要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进行全面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有无犯罪情况、有无违反校纪校规情况,了解职业道德情况、社会公德情况等,并将其作为能否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不是可以得过且过。对于思想政治不合格者在当年度不予办理教师资格证,待以后视其思想表现重新认定。

  2.培训机制。新入职教师要能够履行岗位职责,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深厚的教师职业修养。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必修课,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纳入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教师。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新进教师很少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够,出勤靠督促,不督促不出勤及不督促少出勤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不学习,考试前靠突击等,未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就教师职业修养课程而言,要创新培训机制,使岗前培训成为提高职业修养的大舞台。一是加强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要用近几年涌现出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事迹感染人,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并且引入一些负面案例起到警醒的作用。二是创新教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设情境让新进教师扮演角色,比如,如果有些学生经常缺课,该如何教育;有些家庭困难学生生活困窘,该如何处理等。用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验新教师,考察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听讲为积极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评价机制。对于各个教师要建立师德档案。对于每位教师的思想行为,要建立档案记录。对于能够潜心教书育人,遵守职业道德甚至取得优秀成绩、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要设立师风师德奖,并且在全校范围加强宣传,树立典型,鼓励青年教师以此为榜样。并且要规范评价机制,严格惩戒制度,使得教师不敢触碰法律的红线,不敢逾越道德的鸿沟,起到震慑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要将该师德评价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师德严重失范者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评价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教师提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警醒,并且可以关注榜样,学习其优秀品质达到自我提高。

  (三)注重人文关怀,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做师德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管理者要注重改进工作方法,要学点心理学,加强对教师群体及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群体,增强职业认同感,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一是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提高生活待遇,使其安心投入教育工作。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不久,面临者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单纯的教学科研不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要使青年教师安心工作,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保障,要适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使其衣食无忧。二是关注教师个体诉求,加强心理疏导,尽力帮助解决问题。教师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以及自身发展问题等等,有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心理疏导,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说,从同事、教研室、二级学院到职能部门都应该关心每一位教师,搞清楚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对于合理的诉求,要及时沟通,汇报领导,尽快研究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加以引导,做好疏通、调节工作,以情感人,以真诚化解问题,尽力帮助解决问题,维护教学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建立和谐、互助的师德环境。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四篇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就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思路及《规范》〔20xx〕与《意见》〔20xx〕的要求,同时吸收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2“投票型”隶属度中投票规则的改进

  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合理确定评价与决策对象各指标的隶属度,其中把由多个评价主体以投票方式经统计汇总后得到的综合隶属度(或称平均隶属度)文章称为“投票型”隶属度。“投票型”隶属度是通过投票综合反映所有评价人对某评价对象各指标的综合判断结果,虽然不同评价人因学识、价值观、经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其投票结果(个人隶属度)不可避免带有评价人的主观性,但只要个人投票结果能准确的反映每个评价人的真实意见与想法,则经多人投票汇总后得到的平均隶属度便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

  目前在“投票型”隶属度中的投票规则要求每位评价人对各评价指标在给定的几个类别中必选且只能选其一,即意味着评价者个人对选定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必须为1,对没有选定的其他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均必须为0。事实上这样的规定从隶属度的建立基础上就不符合模糊综合评价中关于“模糊”的概念,正是因为指标外延存在“模糊”性,有些评价人在综合评价中对给定的几个类别经常犹豫不决,难下判断。目前的投票规则显然简单易操作但过于粗糙,面对上述困境,必然导致硬性截割,得到的`个人隶属度结果不准确,不能反映每个评价人的真实意见与想法,个人隶属度的不精确必然导致经统计汇总后的综合隶属度结果存在偏差。

  为使评价者的个人隶属度更为精确,其投票规则改进的思路是,首先每位评价人对某评价对象的各评价指标关于给定类别做大致判断,判断结果要么为一个很确定的类别,要么介于两个相邻类别之间;如判断结果属于某给定类别,采用目前的投票规则,若判断结果属于给定的两个相邻类别之间,只要求关于这两个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均为介于0与1之间的任意小数(一般情况下,保留一位小数位易于做出判断,又符合人们的习惯)且满足合计值为1,关于其他类别的隶属度则均为0。

  3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应用某高校人事处与师资处联合发文,要求各院系及各组织管理部门做好20xx年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推荐优秀校级师德先进个人的工作,其中某学院采用由5位教研室以上院系领导评价、各专业教研室老师互评(教研室老师含各其教研室主任对除自己外的其他本教研室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对每个教师的评价,由辅导员根据课表随机选择该教师本年度内授过课的15位同学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并利用表1所示指标体系对学院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各院系以上领导的评价则由人事处与师资处组织评价。

  4结论

  在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定性指标得到了定量化的处理,计算简单,评价思路清晰。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高校的一线教师,对在组织管理岗位或后勤保障岗位的教师,则须考虑不同工作岗位教师的具体要求,对建立的指标体系适当增加或减少,其各指标权重也应考虑不同高校与不同教师岗位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使确定的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更加符合实际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五篇

  1.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的几点个人建议

  为了能够进一步引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立,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会计专业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以下笔者基于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项目内容。影响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只有明确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项目内容,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做好职业能力评价,给予会计专业教师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通过大量数据与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职业能力评价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专业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情况、学历、资历、资格考试情况、学术成果情况、计算机条件、外语条件、继续教育条件、教学经历等方面。

  第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为了进一步确保职业能力评价的公平、公正、科学、有效,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与改进职业能力评价方式,借鉴当前会计职称的评价体系,采取考、评相结合的模式,进而杜绝一些“不学无术者”因有关系钻评审的空子。在具体考、评上可采取以下方式:笔试可采取按专业大类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的方式,以能力测试为主,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各级别笔试通过后方进行评价。申报中级,必须先通过闭卷的专业课考试。申报高级,也必须先通过专业课考试,考虑到申请这个层次的教师年龄较大,可以采取开卷形式。考试通过的有效期为3年左右,通过笔试后,进行面试(或答辩),再加上现行评价条件评定。对于申报教授级,由于已经通过了前2次笔试的筛选,可以沿用目前的评价手段。

  第三,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设置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是确保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如:在工作表现上,可以3年为周期,对会计专业教师近3年的职称考核情况设定不同的分值;在学历资历上,可根据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任职年限,所担任的不同职务设定不同的分值;在资格考试上,可根据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核,对笔试中的不同分数段设定不同的分值;在学术成果上,如发表的期刊论文,应该按照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给予不同的分值;在外语、计算机能力条件上,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外语、计算机成绩设定不同的分值;在继续教育情况上,应根据会计专业教师所参加的企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等级、层次进行不同分数的设定。持外,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对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己的的获奖以及指导学生所得获奖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第四,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工作业绩构建一个可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标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其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为教学业绩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标准则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会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形式评价等级标准,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实行分类、分层考核,以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得到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学生评教上,更应该做好对学生评教得分的分析与把关工作,因为学生评教存在很大程度的学生主观意识,所以此分数并不能作为教师职能评价指标的唯一标准。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几点个人建议

  职业道德是整个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决定教师其他素质发展情况的重要基础。因此,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则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则迫在眉睫,会计专业教师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可量化的评价内容。要想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就必须明确其评价内容并使其易于量化。如:在政治上,必须遵循与贯彻党的各项方针,不得违背四项基本言行;其次,在施教上,每一名教师都必须精心备课,并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到讲好每一堂课;再次,在育人上,要做到言传身教,关爱每一名学生,不偏爱、不歧视,着重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最后,在自我学习上,每一名教师都要作到恪守学术道德,并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在确定这些评价内容以后,则要对相应的评价内容进行量化,成为考核的具体指标。

  第二,确定在整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评价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正因如此,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主体则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可将学生、领导、同事作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主体,其中测评的权重应该设置为:学生60%,领导30%,同事10%。并利用无纸网络测试的方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他人的评价只是外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最终要经教师自身起作用。因此,道德评价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调动教师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发挥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高职院校今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更加公平、公正的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做出有益的参考与铺垫。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4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素。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重任,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关键词:忠职敬业;为人师表;严中有爱;精通业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本身决定着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素,也是教师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又要为人师表,以完美的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献身教育,忠职敬业

  任何行业高尚的职业道德,都来源于一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为祖国培养接班人,为亿万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因此教育事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但是教育工作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默默无闻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要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献身教育,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这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维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自觉地履行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劳累的、繁杂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牢固树立“献身教育,忠职敬业”的思想,要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青春与生命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不图名利,踏踏实实,忠职敬业,要具有实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甘愿为接班人的培养、为祖国的前途和将来做出贡献。

  二、完美形象,为人师表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人民教师应是表里如一、言传身教,每位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主要要求。孔子作为教师,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揭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主要表现。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最相信的是教师,最崇敬的是教师,最依赖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高大的、完美的、纯洁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无不冲击着他们的心灵,无不指引着他们的行为,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学校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大熔炉,各项工作及生活方面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教师务必要经常要求、强调学生严格遵守,对于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教师往往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此说来,教师是否考虑到自己要模范遵守呢?比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是否准时到教室进行上课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师就要带头参加劳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学生,才能转化他们的思想,使其行为得到转变,只有教师能正自身,在学习、生活及道德情操等方面作出榜样,那么学生也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不令而行”。教师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文明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完美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三、热爱学生,严中有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爱,当教师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景和氛围,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互相沟通的桥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片火热的爱心,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不能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要严慈相继、严中有爱,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热爱学生,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加倍爱护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热爱学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无用之人,而是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其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流畅的、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正确的、完美的实际操作能力;热爱学生,不能忽视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及法制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勤奋学习,精通业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师要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这是关系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业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精通教材,了解全书的编制意图,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教材中哪些是重点,是主要的和本质的论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还要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统领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精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相互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质量等起着重要作用。

  五、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但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的活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既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扬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自己刻苦钻研、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但更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而且担负着祖国的重任。教师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看作是自己的准则,是自己的行为规范,是自己本职业的要素,应主动地、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称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重任。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5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好处。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持续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理解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

  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务必热爱自我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构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构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用心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务必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取了教师职业就选取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十分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简单,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立刻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能够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能够透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

  。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就应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资料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持续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明白,并认为教师什么都明白。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我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我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以前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就应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我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

  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此刻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必须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那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最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我的错误。

  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务必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超多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我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期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必须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务必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6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当前新形势下,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笔者建议从下面几个途径建设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更好的回归到伟大的教学事业中去,更好的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自我,提高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其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也应是非常高的,对学生应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坚持完善自我,坚持有自律之心,坚守自律之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德修身。同时,教师必须自警,时刻警醒自己必须正确认识和使用学术权力,遵守学术道德。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是践行和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石。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质量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机制,构建与教师价值相一致的机制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保障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具体到符合本校和教师的实际,公平考核评价教师,将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设立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3.融入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提升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一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文化内涵深厚,在学校开展文化建设,让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促进教师道德提升。让文化建设渗透到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各环节,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

  二、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道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因而,在高职院校中通过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交融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7

  论文摘要: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更道德”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在古典作品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实中确实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在理论上是个困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用“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道德更道德现代性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出台了这个新规范注入了很多时代的因素.但与此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样。仍然没有走出自身的理论困境。这个理论困境就是:在现代性方案中.道德的目标已经降低.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分界标准.而如果道德规范超乎了规范所应具有的内涵边界.则必定在理论上陷入困境所谓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基本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不是对美德或德性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种规范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因此.道德规范应立足于底线而不是至高人性有恶。也有卓越。两者共生于个体之身心问题是.在道德规范上。我们不能用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卓越来要求人性.把偶然性的东西推及普遍的规定是不合逻辑的道德规范的构建立足于人性恶的设计或许更为稳健.而立足于人性之卓越则不免显得过于浪漫和乐观所谓规范的内涵也应在此。

  从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看.有些内容还是超乎了一个规范应具有的边界“为人师表”一直作为教师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个概念还存在模糊的地方:是指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还是德性之表率?如果是后者。则任何偶然的德性卓越在教师那里都必须是一种普遍性的性质规定。否则教师何以表率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为人师表”的提法。作为一种口号或政治性的考虑.未尝不可以.但问题是不要使它空虚化.并以之随意指责教师并非不道德的行为。

  一、现代性方案中的道德目标

  在古典德性社会里.对“美好生活”的探讨成为古典作品的主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的德性生活得以最高展现的可能性的社会.尽管柏拉图深深知道这样一个最高可能性的社会的实现要靠运气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他的老师建立起来的美好城邦只是一个样板城邦.在他看来.这样的城邦无法实现.于是他把柏拉图的哲人工城邦转变为一个贤人城邦.这大概相当于中国儒家追求的君子社会然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美德社会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现代性的思想家不再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性.他们把人性降至最低.人性恶成为现代人一切制度设计和道德设计的逻辑起点。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根本的道德事实变成了一种自我保全的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囝霍布斯等作家继承了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的精神霍布斯把道德奠定在人的激情之上.将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正当.把应当拉回到世俗的存在由于在现代性思想家那里已经没有了好坏与善恶之分.人性的根本在于自我保全.因此.他们不愿意相信柏拉图式的美好城邦.更愿意相信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于是.他们为了使自己相信成功.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他们必须降低人的目标.这样就致力于“以普遍的承认来替代道德德性。或者.以从普遍的承认获得的满足来替代幸福”于是。卢梭提出了普遍意志之说.康德用形式上的合理性、也即是普遍立法之原则来检验行为准则之善性.而不必要诉诸任何实质内容的考虑普遍承认的就是正义.就是善性。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无耻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问.普遍承认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当成理想或乌托邦.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标下的集体平庸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写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即搞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理”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美德难教:但对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为此它必须降低人的目标于是.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把原属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与附加在教师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的观点.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所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向为一种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我们}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换句话说。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但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比如.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希耶罗》。旌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2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xx.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2E—D.

  [6]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A].林国荣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

  [7]特雷安塔费勒斯.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A].刘小枫陈少明.美德可教吗[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13.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8

  摘要:高校教师必须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基础,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遍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教学工作内容,故高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知识视野要宽广,思维要活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更要乐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等方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特点、职业特征、工作职责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与其他职业的不同点和职业的特殊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了一些不良的问题和状况,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集中表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师德素质降低;专注科研,社会服务意识下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功利性倾向严重,利益化为重;生活上贪图享受,教学质量下降;注重讲授课程,不关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改革开放、社会化生产及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方利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与迷茫,这导致大部分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自身利益,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建设和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教师看重于科研、致力于争取教学基金、专注论文及获奖成果等与个人职称和今后发展的硬性指标,而忽视内在的职业道德修炼。最后,高校教师本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可以做到正常地履行教师的义务、承担教师的责任,但是,教师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较空泛,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程度较低,生活中贪图享受,不思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体会不到教师的神圣感和光荣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日常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其含义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因此,从本质内容上说,既包括高校教师自我的`一种教育、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和结果,也包括了高校教师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修养。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性、终身性的特点。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质量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

  1.增强思想教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和核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个人的品行与道德规范,并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并帮助别人,深切体会并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2.加强自我约束,从全面性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典范和榜样的带头作用,对自己要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地教授给学生,做到德识统一;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的“探究者”,必须尊重科学,秉承踏实探索的精神,刻苦钻研科研项目,坚持不弄虚作假,严守科研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是和谐社会的“示范者”,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家庭和睦,积极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道德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觉思维和自律习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xx.5

  [2]王晓蕾、陈俊龙.浅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学术探讨.20xx.11

  [3]徐绍宾、刘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9

  摘要: 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是针对社会上幼儿教师部分不良甚至恶劣言行屡屡曝光而提出的。加强师德建设,重塑幼师形象是广大幼教人任重道远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师德”概念入手,对师德建设的前提、基础与保障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引入命题。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的员工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形成机制,落实措施,我们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心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系幼儿园的发展壮大,弘扬高尚的师德之风,为孩子和幼儿园的未来发展不懈努力!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0

  【摘 要】近年来家长及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培养基础性素质人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使命,增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现如今应该将素质教育改革方向转移到职业道德方面来,将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性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部分,探究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与现象;手段与措施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院校是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足的情况,仍需要高校院校提供更有效率的素质教育计划,现代社会中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问题,需要受到高度重视,在高校管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素质教育过程枯燥乏味,导致高校学生对专业素质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我国教育改革希望通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学习,这样的素质教育系统优点很多,尤其是能够在上加强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素质教育,另外通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系统,还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管理系统都是有效改革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二、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教师职业道德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不能对进行有效的培养。老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在上将大量的知识点交给学生,或木讷的在“照本宣读”,使得老师不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实际的了解,并且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并未认识到这种素质教育方法有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只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既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有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因此,要老师正确认识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素质教育中引进培养机制,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水平。

  (二)由于在职业道德观中不重视加强培养的素质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对素质教育学习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刻。在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历史中,培养的手段一直没有被实际利用起来,没有受到教师职业道德观的重视,然而在职业道德中实施培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更能有效对老师的素质教育进行反馈,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安排之后的素质教育计划,由此可见培养在高校职业道德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之前的素质教育中,培养体系明显受到老师的轻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深刻,对知识的了解也不充分,是造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探究加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水平的手段与措施

  在高校教育通过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潜能。我国高校教师本身对关于素质教育的职业道德基础不牢固,需要基础性的职业道德观来带领学习,但是职业道德上灌输式的素质教育方法直接导致高校学生丧失了对素质教育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引进学生的培养体系。

  积极进行高校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尝试,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中,老师应该积极进行培养系统的方法探究与尝试,来完善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体系,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及时根据自己班级的整体素质教育学习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调整素质教育方法,不能够继续使用那种灌输式的素质教育方法,那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兴趣,对素质教育学习的效率有负面影响,而且也不能体现出老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注意尝试那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将职业道德的测试代入素质教育中,这样既能够全面带动学生参与到素质教育中,又可以对职业道德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与培养,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所以老师要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尝试新式培养的素质教育方法,为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意见。

  老师可以通过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道德计划培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班级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培养系统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老师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来考察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其擅长的学习方式,将相似的学生分到一组,并在准备素质教育计划的时候按照不同的组别设计几种素质教育方案,在素质教育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带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水平,尤其是那些素质教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的个性化学生培养体系耗费的备课时间较长,但是素质教育效果却是极为喜人的,为我国的加强引导素质教育,需要得到高校教师及素质教育计划安排中心的重视与考核。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直接被凸现出来,国家也将不断大力扶持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发展,保证学生能够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基础,但是相对的,学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保证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也是过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能力已经成为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学生一定要注意加强职业道德效果,通过构建学生的培养体系来加强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效果,加强学生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观水平,并为我国教育界的素质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1

  作为一名新教师,师德是一门务必课,要明白师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来,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既是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所以我总在摸索中成长,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渐渐学习她们身上所在的亮点。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我们是幼儿效仿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务必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幼儿园的.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回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能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做幼儿教师的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幼儿以楷模之影响。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到礼貌、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

  从学习幼儿园的纲要的同时也有必须感触。对待孩子不体罚,不变相体罚等。变相体罚包内含罚站、辱骂孩子、威胁孩子等等。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仅仅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是排斥来园上学等。而威胁孩子的行为更是让孩子产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师德问题,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修炼高尚师德。

  爱岗敬业、献身幼教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幼儿,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用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2

  我想,大家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那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家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此刻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大家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我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这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向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大家许多,比如一份能够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但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大家记住了许多快乐

  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我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能够选取爱自我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一样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用心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职责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职责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大家培养,这是对大家的极大信任。我又怎样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大家也必须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应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大家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应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齐,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这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这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能够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潜力、独立思考的潜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潜力和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大家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取,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3

  摘要:本文以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师生伦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中心内容“师道尊严”进行分析,以“常”与“变”为角度,论证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为师之道”完善自己,努力去获得“为师至尊”。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生伦理;“常”与“变”

  回顾20xx年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大事件,“人大教授孙家洲发公开信断绝与其硕士生的师生关系”应是其中最具话题性的事件之一,教授决意与学生断绝来往,师生伦理再度引发思考。教师职业道德当中的师生伦理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应当包括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垂范与效法的关系。同时,由于年龄的差距使教师与学生在认知、思想、阅历、经验等诸方面存在差异与矛盾,在信息社会中,学生不再是单向度的接受知识,尤其在面对不少新生事物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学习,正所谓教学相长,因此,在师生伦理关系中就有必要强调平等。也许,这里的平等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教师做为教育者,很难主观上将学生视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应当是双方平等相待,以诚相见。而教师尤其应当发挥其主动性,努力践行师生的平等关系。

  一、师道尊严之常

  我们传统的教育伦理内涵丰富,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师道尊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其中,“师道尊严”的内涵最为丰富,它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说大凡为学的道理,让老师有威严是很不容易的,只要老师有威严了,那么学说和道理才会庄严。道理庄严了,人们才懂得尊重学业。“为师者道既尊且严”。人们只要提起“师道尊严”,很多人的脑中便出现一副专门板脸对付学生的冷冰冰的不容置喙的面孔。实际上,它原本是对教师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只有在敬德修业方面,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都能符合为人师表的标准了,堪为晚辈后生师法效从了,一个人才算是符合了‘为师之道’,也才算凭靠着后天的修养,获得了‘为师之尊’”。[1]每个人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老师,其中一些以“为师之道”获得了“为师之尊”的师者最终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未来个人生活场景与价值观念的主干。由此可见,师道尊严对于学生的重要价值以及深远影响。而真正践行了“师道尊严”的老师也格外值得敬重。

  二、师生伦理之变

  也许,有人会针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日渐式微这一不争的事实,认为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契约关系,这就意味着解除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那么就有必要追问什么是契约关系?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契约精神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师生伦理在当下时代应具有哪些基本内涵?“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师生伦理上,正在形成一套新的价值系统。这一套新的价值系统不一定是不如过去的,它是特定时空中的产物,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和制度,任何企图用旧传统来规范新时代的努力都是徒劳的”。[2]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样,一个时代也应当有一个时代的师生伦理关系。不是恢复旧有的,而是从旧有的当中生发出新质,让它既能面向新的时代,适应新的要求,又能与过去对话。这其中尤其应当注意出现的新变化,具体而言,师生关系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从轻信权威,敢于质疑,毕竟在信息化时代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已然成为历史,而对于在现代民主意识熏染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而言,批判精神与自我意识的较大发展,使他们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与信仰几无可能。从教师方面来说,应当提倡更加宽容的胸襟,时常提醒自己“与我意见不同的并不一定是错的”。

  三、如何面对常与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师生之间两代人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导致双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并不足为怪。如事件中的人大孙教授是1950年代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生长经历必然使他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无法容忍学生晚辈对该领域学术权威的质疑与嘲讽,硕士生郝某是“90后”,年轻人的锐气与勇敢使他“无端嘲讽”几位名教授,还用了“垃圾”一词,这让他在导师眼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狂徒”,进而怒不可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观点:怒是教师的大忌。愤怒的情绪会使教师发生行为偏离,因而造成某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情绪可能带来更大危害。发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非常严厉的,郝某一下子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大概从未想过在微信朋友圈中逞一时口舌之快,却给自己带来如此厄运,据说他本人意识到未来在京读博的计划已经十分渺茫。教授如此做自然是要以正视听,让郝某深刻反省,但如若仔细考量,未必就没有利己之义,将私议变为公论,话语权并不对等,恐怕也是担心学生的“狂妄之论”累及自己,所以坚定的撇清关系。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究竟是什么?韩愈在《师说》中以“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扼要概括了教师的作用,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传授知识是其中的核心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被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由之而来的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帮助”与“互相”,这两个词更加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两方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这也符合某些人所说的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其前提应当是尊重与平等。不以身份之威强加于对方。在此前提下,允许受教育者有更多自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当中难免存在偏颇甚至不符合实际的看法,理应得到修正,这样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修正?这个问题又与修正的目的密切相关。教育的主旨是教育人、改造人。做为教育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即使是研究生)也是会出现某些过失的,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且及时进行修正呢?沟通自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反观事件中的孙教授必定是想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郝某认识到自己的“狂妄无知”,修正之前的不当言论,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才是适宜的?适宜意味着这种方式既可以使教师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然后及时修正。此事最终之所以成为事件,主要在于孙教授处理的方式,将断绝师生关系的决定形成文字发在个人博客中,后来被数次转发后,成为公共话题。有人拍手称快,认为是在当下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时代,力挽狂澜之举,但若站在学生郝某的立场上,此举无疑将他推向人人挞伐之地,在舆论的狂风巨浪中几近颠覆,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过于严厉了。或许,孙教授可以有断绝师生关系的权力与自由,但这完全可以私下协商解决,一旦成为公众事件后,郝某这个进入学术殿堂不久的年轻人被陷入窘境,前途也十分渺茫。这大概也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事已至此。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没人能永远做到在任何情境下的心平气和,但做为教师理应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护学生,宽容他们的过错,否则,一时之怒,结果却是难以设想的。我们不禁要问:师道尊严果真就这样树立起来了吗?难道这不是以扼杀一个年轻人异见的方式进行的吗?学生固然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巨大代价,那么教师是不是也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师生伦理呢?如果我们承认存在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那么就应当以“为师之道”完善自己,努力去获得“为师至尊”。这才是真正的“师道尊严”。

  参考文献:

  [1]刘东.我们的学术生态—被污染与被损害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254.

  [2]周质平.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328.

  [3]王玬.教育的意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4

  摘要: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过程不全面、评价结果不运用等问题,要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做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使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更合理、更科学。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职业德现状后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研究系统性不强,随意性大,因而,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实用管用的教师职业德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一、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价值取向偏差,缺乏敬业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以利益为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赚钱为根本目的,不再专心于教学研究,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育人观点弱化,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单纯地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师生之间缺乏共识,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有的教师语言行动随意,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教不育,直接破坏了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有的高职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不能正确看待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花费心思认真研究教学,只是一成不变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是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走进课堂,无精打采,谈起玩乐,神采飞扬,不求真务实,更谈不上开拓创新,根本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虽非主流,但是毕竟存在,在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外,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师德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评价标准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现状,把学生评价定得太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泄私愤的好渠道,把平时上课要求严,作业要求严,实训操作要求严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分数打得很低,虽然不具普遍性,但毕竟存在。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二是评价过程不全面。只在学期末时做出一次评价,而且只凭一张测评表来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忽视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显然有失公允。

  三是评价结果不运用。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不公布,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也没有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中运用,因此评价结果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三、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职业规范、传统美德、敬业精神、法律法规、学术道德、道德楷模先进事迹等,通过“强师德铸师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二是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职业道德典型,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模范辅导员”等,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充分利用节庆日,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微电影、校园橱窗等媒体形式,集中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对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制定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四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打破固有的模式,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评价内容有所侧重,评价过程中,除了领导评价、部门评价、学生评价外,家长评价和被评价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其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可信。

  五是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所有教师既是被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进行监督,使教师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六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评价结果运用到评先选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总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体发展,而且能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实力,还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桑瑜.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xx(05).

  [2]兰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xx.

  [3]刘彦.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xx.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或者绕开它,而是需要正视它们,并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挑战;内涵;道德行动

  一、社会转型变革给教师职业道德带来的挑战

  1.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繁荣使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但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聚集与迁移,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催生了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也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两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2.对社会群体、个人权益的保护与尊重意识在不断增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个人权益越来越被重视、推崇,社会、家长与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3.教师专业受到社会质疑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质疑,社会普遍认同的专业是医生与律师,而教师是专业的职业吗?许多人心中存有疑惑。似乎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了解教师的职业内容与角色,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不再神秘,如同谁都可以当教师,而且一部分教师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质疑。

  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

  在新形势下,社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师德标兵,如马克、王颖等等,但每一个师德标兵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育人故事与非同寻常的辛苦付出。每一个师德模范,都是乐于奉献,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私人时间与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这样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成千上万普通教师的我们是否都能做到,是否都应该做到呢?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明确义务道德与超义务道德的含义。“道德义务”是指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应尽的责任或要求。超道德的行为指的是超出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比如,一位路人没有给乞丐零钱,他的行为道德上是可允许的,通常只要没有违背行为道德往往都是可允许的,我们一般不会对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加以谴责。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能更好地使我们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的义务道德。

  三、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道德地行动

  1.明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义务道德如对工作高度负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等,都是我们教师的义务道德。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未必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专业实践中按照某种既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去行动。

  2.关注教师的行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母诗灏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通过教师的动机或者教师的行动结果来判断教师的行动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只能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决定教师行为的规范与否。当一个教师的行为出了问题,你的目标、出发点、行动的结果都不能成为你行动合理规范的理由,因为教师的动机、出发点是不可见的,行动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符合规范。如同俗语说的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做好事,动机和境界保障不了行为不出错。

  3.培养教师在自身专业工作中的道德敏感与判断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我们不能保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一个比较合理规范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努力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师德之所以重要,不只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学生,而且也是为了教师专业本身,为了教师自身利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和培育国家未来人才的大难题。面对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退缩;面对国家的要求,我们不能放弃;面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不能停滞与徘徊。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师德素养,立志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贾霞,陈定军.浅谈新时期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3).

  [2]胡建军.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分析[J].教育管理与艺术,20xx(1).

  [3]覃克利.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1995(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道德议论文03-04

教师的职业道德总结06-10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01-2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1-24

【经典】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学习心得05-13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05-07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优秀05-08

教师职业道德个人总结05-29

[精品]教师职业道德总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