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引起腹痛的原因有很多,有外科疾病如肠套叠、阑尾炎,也有内科疾病如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性胃肠炎、慢性胃炎等,一般情况下,医生给予对症、对因治疗,症状就会缓解。
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在排除了内外科器质性病变后,仍会说自己“肚子痛”,这类孩子采用当前的诊断方法,却不能发现可以解释该病症的结构或代谢异常,我们称之为“功能性腹痛”。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功能性腹痛与肠道功能无关,而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
过去,对于功能性腹痛,有些医生都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原因之一,因此幽门螺旋杆菌筛查成了孩子腹痛的必做检查项目。实际上,功能性腹痛和幽门螺旋杆菌之间是否有关联性呢?此类腹痛的孩子是否需要筛查幽门螺旋杆菌?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为了更清楚地解答家长们的问题,让我们先从幽门螺旋杆菌说起。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感染胃和小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于1982年被发现,它多生长于胃粘膜下,并攻击这种粘液层并使一部分胃暴露于胃酸。在持续的细菌和胃酸刺激下,引发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
目前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仍不明确,研究者们已从孩子的牙菌斑发现或粪便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因此认为它的主要感染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粪-口传播或口-口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有家族聚集倾向,推测不除外与家族共同饮用当地的水源有关。
另外,被感染的胃液也是传染源,使用未经过彻底消毒的内窥镜是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原因。
该不该筛查?对于幽门螺旋杆菌,很多有胃部不适或是胃部疾病的家长并不陌生,他们都或多或少从朋友,医生,互联网上都有了解过相关的知识。但是对于幽门螺旋杆菌和儿童功能性腹痛的关系,由于坊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因此家长们对于“该不该筛查,该不该治疗”仍是一头雾水。
事实上,在早在数年前,欧洲多个国家就曾对功能性腹痛的孩子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这一类孩子的发病率约在0.3%-19%之间,但是却和“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没有相关性。
有研究对功能性腹痛的儿童和青少年筛查了幽门螺旋杆菌,对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孩子给予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但在一年后发现根除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孩子的症状和治疗前没有差异。
以上的数据提示,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腹痛相关。
因此,对于临床上考虑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孩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指南,并不推荐常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这也成为避免过度治疗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