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我希望孩子在学校受到尊重,因为孩子会因为鼓励而变得更好
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的失败,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小与大,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我们不能跟一年级的孩子讲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是对于民族血脉的接续,这不是对一年级孩子该说的话。
在他们的感受里,读书是一种滋味,而学习是一种状态。那种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书的时候,也能够遇得着。那种美美的受着阳光奖励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得到。
所以我想一所真正好的小学,是把一个儿童与生俱来所带的权利首先还给他,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尊敬,这种尊重其实是从孩子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任何一个以后想要成为独立担当的公民,他在小的时候必定是受过老师和父母尊敬的。一个从小受尊敬的人才会深刻地去尊重别人,并且有尊严的生命在成长中才会特别地自律。
人为什么会改错?不是因为挨打、挨骂,别人批评冷眼多了就改错,反而是因为他受鼓励和赞美,他觉得以他的尊严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会更加美好。
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让学生在这个气场里受到熏陶,这比任何书本上的规章都更加重要。
我期待学校鼓励学生有所作为,也告诉孩子要有所不为
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母亲,最期待孩子在学校得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学校,在小学能够拥有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命常识。也就是说在今天,我们人人都在追求最高分、最高值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件事,什么才是我们的底线?
我想小学是给孩子提供生命常识教育的,这种常识包括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最基本规则的认识。其实常识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的行动标准。当大家走进中学、走进大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看见老师在鼓励学生有所作为,但是小学生学会的人生常识只是会告诉他人生什么有所不为。虽然只是小孩,但会被老师、家长一次一次告诉他不可以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一个底线。
成长虽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它也有一种悲凉,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失去常识。当我们拥有了越来越高精尖的知识时,我们往往发现底线失守了。
大人有的时候远远不如小孩子诚实。不一定是编造谎言才叫不诚实,当一个人失去人格、阿谀谄媚时,他已经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在我看来,幼儿园和小学几乎奠定了一个人的常识,一个人走出小学校园的时候所奠定的价值观念就是他一生的根本。
我很希望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责任教育应该在孩子多大时才能说?身为大学老师,我觉得到大学生时再谈责任已经太晚,很多东西他都承诺不了、履行不了。
今天,我们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当独生子女的父母,因为过去中国多子多孙的时候,是兄弟姐妹拉扯着就长大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全是被供奉着长大的。
如果一个一周岁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岁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道题算错,是因为妈妈头天没检查,到十二岁他上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作文没写好,这是因为爸爸辅导得不够,到了18岁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他会觉得大学考得不够好,他的生活条件不够富裕,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对得起他的家庭。
这就会看到很多情绪,这就是从很小的时候一个人不为自己买单的结果。小孩子要学习独立的承诺,孩子越年轻他能说我错了,大人要给他鼓掌喝彩。
要鼓励孩子那种异想天开的天真和创造力
我们还期待,小孩子在小学能够像对待信仰一样笃信科学和艺术。不是他们长大都当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仅仅是因为科学可以使人避免无知,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有趣。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的创造力都被标准答案抹杀,世界从彩色变为黑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的选择,当一个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变成水,这是标准答案。但如果有的孩子说冰溶化以后就变成了春天,或许这是一个更好的答案。作为教师、家长都要想想,我们会不会去鼓励孩子作出这样的非标准答案?在读小学时,要让孩子享受到自我创造力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受到肯定、受到鼓励的尊严。
其实很多家长大概都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国妈妈的故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战后的美国一片萧条,有一个中产阶级的人家在周末时,母亲想给大家做烛光晚餐,所以做饭之前她就早早地给儿子换上绅士的衣裳,她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冲出去在雨里泥里摸爬滚打,一会儿新衣服就变成小泥猴,他一边蹦一边喊,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了,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的母亲看见这个场景,大多数会拎着儿子的耳朵暴揍一顿,这个妈妈说:好啊,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吃晚饭。
二十年以后这个小男孩真的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就是阿姆斯特朗,媒体上去采访他,问他想说什么话,他就对着电视镜头说:“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
在这个故事里,受鼓励的是什么?是一个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和他的创造性。今天有很多小孩子,他的异想天开会被父母认为是胡说八道,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连带着罪恶感的,因为它浪费了时间,他没有记单词,没有弹钢琴,没有做奥数,只是异想天开。
我们可以在学校去鼓励这种艺术气质,当然我所说的艺术气质无关于他们考多少分,无关于他们拿到什么资格证,真正艺术的气质是一个人的内心明亮天真,不断在明朗天真中打开崭新的世界。中国今天社会的过分功利化,就是因为我们太看重有用了,什么才叫做有用?有用往往可以以价格去兑现,什么是无用的时光?它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的价值。
不能让孩子在过分的碎片化里沉沦,给他一个生命的逻辑起点
除了上述三种期待之外,我想所有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最深的期待还是他在小的时候能够真正地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人性到底应该给人什么样的判断和什么样的坚持?一个人看人性,都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人跟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逐渐地有失落、有哭泣,然后再确立他的信仰。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媒介环境长大的,他们读书、他们看电视,甚至高年级已经开始上网,这些孩子看见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们今天微博、微信、微表达之外,世界的逻辑在哪里呢?不能让小孩子在过分的碎片化里面沉沦太深,更重要的是给他一个生命的逻辑起点,让一个人有所信任。
希望学校给孩子最好的祝福,让孩子做最坏的准备
但是我们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给孩子教的成功学太多,但失败学几乎不讲,我们告诉孩子去设定的目标太高,但是自我的理想我们认为空洞,我们让孩子以所有的文凭、所有的技巧累积起一条有用之路,但是他的满腹诗书跟他的信念,我们几乎忽略不计。
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看见人性的底色?怎么样让他们有力量去穿过一生的风雨沧桑?我们愿意他们一生平平稳稳,但是这不可能,所以只有让他们能够自救,任何情况下面对最坏的情况,这才是对他们负责。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最后的聚合作为目的,无论亲友、恋人都是想要在一起。而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最高标准,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从这样的地方出发,以一个有尊严、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的姿态去成长为一个公民。
【我们不能只教给孩子成功,还要教会孩子失败】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说教09-22
成功孩子的“八悟”和失败孩子的“八误”11-15
孩子发热不能只靠“熬”的方法10-07
让孩子终生受益的,一定要教给孩子09-24
父母必须教给我们的孩子六个道理09-12
成功孩子有八悟,失败孩子有八误11-21
教会孩子“心理自救”10-03
教会孩子处理冲突10-06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