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坐公交车,车上有一对母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个五六岁模样的男孩子在拉着妈妈的衣服追问着:“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呀!”妈妈冷着脸回应说:“你不乖,我不爱你!”看来是刚才孩子淘气了。
男孩子继续追问,妈妈继续回应,一个穷追猛打,一个不为所动。“你爱不爱我”和“不爱”的一问一答把车厢里的人都逗乐了。
最后,男孩子蹭到妈妈怀里说:“我乖呀,妈妈。我乖!你爱不爱我啊!”妈妈终于松口:“好了好了,爱你。别闹了!”
看得出,这是一个外向的孩子,所以能用这种“热闹”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但是,即使场景很欢乐,我也能从孩子故作轻松的语气和表情中感受到焦虑、不安和担忧。他掩饰着,用嬉皮笑脸的方式竭力在讨好自己的母亲,期望重获妈妈的笑脸,以及母爱。
做父母的不能对孩子生气吗?不是的。如果孩子真的犯了原则性错误,我们没必要掩饰自己的怒火,假装温柔地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坦率地对孩子说“你这样子我很生气”,而是要用“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不要你了)”作为威胁呢?
就是因为这样对孩子的杀伤力比较大吗?
所有孩子都不能接受父母不再爱自己这一可怕惩罚。所以,这一招真可谓是教育“问题孩子”的必杀技。
“哭哭哭,就知道哭,你再哭我就不爱你(要你)了!”
“我都说了几遍了,你听见没有?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要你)了!”
“你都有几个玩具了,还要买?再无理取闹我就不爱你(要你)了!”
这个“如果你……我就不再爱你(要你)”的句式,生活中随处可见吧!
的确,这句话最能够一招制“敌”收到良效,再顽劣的孩子也会瞬时蔫下来,没精打采地接受你的任何安排,只要——你还爱他。
但是,我想说:不要拿你的爱作为条件威胁孩子,因为你的爱没有那么廉价。
我们有多爱孩子?爱到可以为他(她)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但是这份如海般深沉伟大的爱,除非生活中遇到极端的考验,一般是不容易被孩子全部感知到的。
孩子往往是通过海面上的浪花——也就是我们的日常情绪,来认识父母之爱的。
换句话说,无论你多么含辛茹苦的付出、多么无私无畏的牺牲,都不如平时多给孩子一个好脸重要。
当你因为孩子淘气顽皮而动辄祭出“不爱”的大招,让孩子在战战兢兢中服从你的主宰的时候,你的心里有多么爱他(她),你的出发点是多么为他(她)好,孩子不知道。他只看到了狂风恶浪,他(她)的屈从,是建立在被深深伤害和恐惧焦虑的基础上的。
有的家长可能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一句话吗?孩子这么小,说过他也记不住。危害能有多大?——真是这样吗?
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你说“不爱”的时候明明是脱口而出的赌气威胁,你知道自己不会不爱孩子的。但是孩子真的相信了,他(她)觉得自己一定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才让自己最信任的父母准备抛弃自己。他(她)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卑微到比不过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玩具。
也许情绪过后你还是对孩子一样好,但是那句话的余威还在。
孩子的内心会充斥着游移不定的怀疑:“我今天的表现如何?爸爸妈妈会不会因为这样而再次不爱我?”即使你对他(她)好,他(她)也会以为这只是对自己表现的认可,而非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
所以很多孩子都是长大后、为人父母后,才试着理解自己的父母并与之和解,而在漫长的童年和青春期里,有多少人会认为:我的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
多可笑啊,明明最爱孩子的我们,却随意滥用杀伤力极大的话,让孩子误会着、逃避着、厌恶着我们,这样不快乐地长大了。
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这种人格的表现是:喜欢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害怕冲突因而宁可没有原则、在意别人的看法却不敢表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很难拒绝别人哪怕是无理的要求。
这种表现是天生的吗?很少。
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孩子,天性是最容易真情流露的,但是当他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不符合父母的喜好和期望时,就会有被否定、批判、威胁、打骂的危险;慢慢的,他不敢再说出真实的想法,而要察言观色以获得父母的欢心。
他的人格没有被平等地对待过,他的内心没有自由地舒展过,即使他长大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也会贯穿他的社交过程,他会去讨好自己的爱人、朋友甚至同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各种人际关系,宁愿无底线地让步去满足别人,生怕被对方否定或抛弃。
这种人在社交社会算是受欢迎的,但是因为他的情绪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可的基础上的,所以没有强大的内在能量,不容易获得快乐。一旦被否定、被背叛、被抛弃,就是天塌地陷般的灾难。
传递给孩子关于爱的错误认识
这句话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我爱你,所以就能控制你。因为你需要我的爱,所以你就要听我的,否则我就收回我的爱作为对你的惩罚。
在这种威胁论中,看不到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挚坦诚的交流、包容接纳的心胸,好像只要有爱这把利器,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会以爱之名,要求自己的配偶、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如果别人不照做就会恼羞成怒,由爱生恨。跟他(她)相处的人也会过得很辛苦。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爱”一代代轮回下去吧。
所以,不管你有多生气,请就事论事,力争以积极的方式沟通解决,最多跟孩子讲明你很生气,但千万不要再拿你的爱来威胁孩子了!
过去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父母之爱的伟大本能。而近些年,我们开始反思和学习爱的技能,这是一个好现象。
其实爱的技能并不高深,也不复杂。如果你不想看很多理论书,就是多读读经典绘本也能学到,小小绘本往往有大智慧。
比如在绘本《我永远爱你》里面,小熊阿力为了给妈妈准备早餐,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碗。阿力吓坏了,他去找妈妈,小心翼翼地试探:
“妈妈,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爱我呀?”
“我永远爱你呀。”
“要是我做坏事了呢?”
“我还是一样爱你。”
“那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弄得她红一块、绿一块、蓝一块的,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那如果我把姥姥做的麦片粥扣在头上,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那样你就得再吃一碗。”
阿力绕来绕去地确信了妈妈的爱,最后终于鼓起勇气说:“如果我把你最喜欢的碗打碎了呢?你还爱我吗?”
“你知道我会永远爱你的。”
但是当看到地上的碎瓷片,妈妈还是惊呼起来:“阿力,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碗呀!”
“妈妈,对不起。可是你说过会永远爱我的……”阿力哭了。
“我当然爱你呀。”妈妈抱着阿力说。这一次,阿力终于确信了:妈妈爱他,他对于妈妈来说比什么都珍贵。于是阿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了妈妈的爱——送给她一个亲手做的碗!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放在现实中来看,简直很难实现如此美好的结局。最常见的情况是被责骂:“谁让你乱动我的碗的?现在打碎了你高兴了吧?”或者:“这孩子真会添乱,你乖乖的我才爱你!”是不是这样?
阿力妈妈多有智慧啊,她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正确的爱——毫无保留、无附加条件,然而又有原则、不骄纵。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内心强大、自尊自爱,能勇于表达感情并善于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吗?
◆ ◆ ◆ ◆ ◆
愿每一份父母之爱,都不会被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辜负,要让你们的爱,成为孩子最充沛的底气和最强大的后盾,而不是成为伤害孩子和命令孩子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