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有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情绪容易冲动,活动的依赖性较强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1
1、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2、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3、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4、神经系统较脆弱。
5、爱抚的`需要迫切。仍有游戏的需要。
6、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7、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8、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象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2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一年级小学生的行为特征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新鲜感比较强,但是能保持的时间却很短。
如:刚刚纠正的握笔姿势过了一会又错了,刚刚挺直了坐姿不出一会又弯了.这一时期的孩子活动、行为缺乏目的性,如:为什么要学习?一年级孩子是不太清楚的。如:叫他复习功课,他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本中的插图;一有其它声响,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
2、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问题,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和希望被老师肯定的心理。课间,一年级学生非常乐于向其他人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觉得非常骄傲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同学觉得自己很棒,能赢得更多同学对自己的喜欢。
3、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不能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
如:不能要求儿童边听讲边抄写。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容易分心,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
4、一年级学生因为刚进入新的环境,容易出现既好奇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对小学生活充满了盼望和幻想,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担心老师不喜欢自己或者交不到好朋友。一年级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的思维会比幼儿时期更具体、更形象,但是相对于理解记忆来说,他们更擅长机械记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死记硬背”。
5、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6、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3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认真观察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强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愉快,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来观察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认识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
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