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具有分享精神,所以,请把存款分我一半!”你一定认为和你说这话的人疯了。可我们却经常对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那些零食和玩具就是他(她)在世上拥有的全部财产。
两岁的时候,孩子进入了物权敏感期。什么都是“我的!我的!!”这时候不断地劝说孩子分享,适得其反。反而会让这个敏感期无限延长,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他(她)换位思考。
“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
“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
到此,打住。
他只有知道什么是我的,才会知道什么是别人的。
只有“我的”不被侵犯,才会尊重别人的权利。
其实让孩子痛苦的,是我们的那点儿虚荣心。所谓孩子的分享精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们自己还得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孩子的”。
先不谈论孩子,成年人其实也有不愿分享的。
别再提那些分享的好处了,谁都懂的。谁都能列个一二三四出来。比如分享可以帮助孩子带去好人缘;分享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以及人生的更多可能;一群人在分享过程中彼此支持,会创造出更多、更新鲜的资源来……
然而,有的人却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我认识一个女生。她和人合租在一起。一般,女孩们有了好吃的都会意思一下,分享给大家尝个鲜什么的,她不会。她买了吃的都会悄悄藏起来,有些时候那些食物甚至藏得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放到过期。她始终未曾想过把东西拿出去跟其他人一起享用。
她问:“我是不是很自私?”
这个问题让她很困扰,内心是满满的冲突。这也给她的人际关系带去了不少影响。
的确,她现在是有能力分享的。并非真的负担不起别人吃她的几包零食,或者几只水果。然而,重要的不是现在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分享,而是曾经很匮乏。
孩子们需要先得到,然后才有能力给予。
无法分享,往往就是源于匮乏。这些匮乏,可能是物质上的匮乏,但更多是心理上的,比如亲密依恋关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等。
一个长期匮乏的孩子,他得到一样东西后,会小心翼翼、紧张不安地守着那东西。那样东西也许很普通,也许很贵重。但无论如何,它在这个孩子眼中都是特别的、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填充他内心的某个地方,增强他的安全感,或者价值感。他真的非常害怕失去这个东西。
分享?真的太难了。他自己都还不够,你还要求他给别人,这实在太残忍。但同时,父母/他人的评判声又会随时响彻耳边: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自私”意味着“我是不好的”,这会加重他们的匮乏感。于是,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充满纠结。
所以,教会孩子分享的第一个大前提,一定是孩子有分享的资源。什么样的资源?那就是孩子曾经得到过、满足过、被爱和关注过。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得到的爱和关注并不少,但由于父母引导不当,导致孩子不愿意分享。这就需要父母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养常识。
比如,一对父母都是很大方、人缘很好的人,可是他们的孩子却“很小气”。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总是要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来,即使是面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如果他去别的小朋友家,却总是不无顾忌地玩别人的玩具。
所以,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而且他还特别强势,一定是抢到玩具的那一个。
每当碰到这种情况,这位妈妈就很尴尬地批评孩子;而爸爸呢,经常把争抢中的孩子分开,并将自家愤怒的孩子拉到小屋里“谈心”——苦口婆心地跟他说分享的大道理。
这么做,基本对孩子没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误区一
把分享当成一种道德品质来要求孩子
这位妈妈,经常在不经意间指责孩子“你能不这么小气吗?”之类的话。爸爸在和孩子谈心的时候,也经常会说出这样指责的话。然而,这样的指责,对于让孩子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不但没有帮助,反而给孩子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影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贴标签会给孩子一种自我暗示,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倾向于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不要强求孩子分享】相关文章:
不要忽视孩子的“为什么”10-16
不要指责孩子为什么11-16
为什么孩子不想分享?12-01
要理解不要强求 过分压迫孩子不可取12-06
为什么说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09-17
家长为什么不要做孩子的开道先锋11-18
家长为什么不要恐吓孩子或拳脚相加09-16
产妇生孩子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11-15
孩子没有天赋家长何必强求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