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的孩子更聪明真是这样吗

时间:2023-12-18 11:12:55 育儿 我要投稿

  的确,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爸爸亲力亲为带得较多的孩子,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和同龄人相比不仅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更好(可能是这个″更聪明″说法的来源),而且对他人也更富有同理心,和父母关系也更亲密,婚姻生活比同龄人也更为幸福。

爸爸带的孩子更聪明真是这样吗

  可是,看到大家解读为什么爸爸带孩子会有这些好处时,误会就大了。

  许多人认为,应该鼓励爸爸带娃,是因为″有些事情有些教育不是妈妈能替代的″。

  爸爸参与育儿的作用是弥补妈妈和其他女性照顾者普遍缺乏的种种″男性特质″:逻辑性和计划性强、喜欢冒险、有探索精神、运动天赋高、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成长中缺少了这样的″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影响。

  他们担心的是,孩子从小接受那么多的″女性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妈妈,外婆,奶奶,保姆带;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又大多是女老师。如果爸爸再不参与进来,我们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哪还有″阳刚之气″?

  基于上述理解,很多爸爸在参与带孩子时,认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男性优势″,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玩和掌舵:陪伴孩子做户外运动、辅导孩子理科学习、为孩子制定长远的教育计划和目标……

  换句话说,等孩子到了具备运动能力和可以上学的年纪,当妈妈满足不了孩子日益增长的运动、教育、规划需求的时候,爸爸就该出马,发挥″意义″和″作用″了。

  至于婴幼儿时期的日常照料,吃喝拉撒睡,反正也不需要爸爸的″男性特征″。况且爸爸″五大三粗″,″粗线条″的男性育儿方式好像也没有办法把小宝宝照顾好呢……这个阶段,貌似没爸爸什么事。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些对爸爸带孩子的想法,大约是五十多年前盛行的想法。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主要与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有关。而当代社会男孩子缺乏″男子气概″的原因,也常常被归结于父亲缺席的″伪单亲式婚姻″。换句话说,不少人认为,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他的″男性角色″实现的。

  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证明,爸爸和妈妈虽然性别不同,但爸爸并没有什么妈妈无法做到的″独特的贡献″。也就是说,并没有科研证据证明,爸爸的″男性属性″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什么特殊的影响。

  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既需要女性照顾者也需要男性照顾者,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女同性恋家庭的研究:在过去25年内来自对女同性恋家庭的大量研究都发现,生长在女同性恋家庭中,那些″所谓缺乏男性模范″的孩子在性别认知、心理、情绪、社会能力上都与成长在″传统的有父有母的家庭″中的孩子并无二致(Golombok&Tasker,2010;Lamb,2012)。家长的性别、性取向和家庭结构都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根本原因。

  那么,″爸爸带的孩子更优秀″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1.亲密的亲子关系

  爸爸带的孩子更优秀,不是因为爸爸比妈妈带得好,也不是要″请爸爸进来,让妈妈让位″。爸爸带的孩子更优秀,是因为经常有爸爸照顾的孩子比很少有爸爸照顾的孩子多了一份来自爸爸的关心和照顾,多了一个可以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人。

  如果爸爸妈妈都和孩子建立起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当父母之中有一人无法提供敏感、正面、支持性的教育的时候,另一个人可以站出来弥补,为孩子多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港湾。

  所以,爸爸是否参与了培养″男性气质″的活动或者爸爸有没有能力进行高瞻远瞩的规划,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如果爸爸参与育儿是为了展示给孩子威严凶狠的男性″硬汉″形象,扮演沉默的″大山″角色,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回应,甚至刻意压制温柔亲情的表达……反而不会有我们期待的效果。

  爸爸带的孩子更优秀,前提是爸爸能够自愿积极参与育儿,并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建立起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是爸爸能和孩子经常做一些快乐的事,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回应、可靠的安全感。要是爸爸为了交差一边陪孩子,一边刷着手机、打着游戏,或者″非常男人″的对孩子非打即骂、独裁专制,会对孩子的成长好?我只想说:呵呵。

  2.爸爸给予妈妈的育儿支持

  考虑到大多数家庭依然由妈妈主要照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爸爸参与育儿,能够最直接地减轻妈妈体能和精神上的负担。